王祥莉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今我國的家庭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無論是居住環境的影響還是生活的相對獨立,造成孩子們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大大減少,同時造成一些孩子出現如以自我為中心、攻擊性強、不合群等不良習氣。
【關鍵詞】小班幼兒 同伴關系 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13-01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系。在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同樣指出:要把學習初步的交往列為教育的內容和要求 。可見,培養人的交往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成長過程中必備的技能,是孩子日后生活學習的堅實基礎。
什么是同伴交往態度?它是指幼兒與人交往過程中通過內心的體驗表現出來的外在的態度傾向。哪些是友好行為呢?友好行為是幼兒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同伴間的分享、助人、謙讓等行為。因此需要我們通過適時的引導或教授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來陪養幼兒建立與協調人際關系的交往能力。本文探索了小班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方法。
一、創造增加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組織豐富的游戲活動、創設情景角色環境為幼兒提供交往鍛煉機會。對于小班幼兒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游戲。它是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教師應想辦法多組織幼兒一起玩玩具、拼圖、搭積木、作畫、看圖書、玩娃娃、觀察植物來為幼兒創造、提供與同伴交往學習和游戲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交往。在游戲中他們可以學習合作、互助、輪流、分享,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
同時,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情景演繹、辦家家來促進幼兒交往能力。可以角色扮演打電話、問路、講故事、聊天來刺激幼兒有想說的愿望,并會想想該說什么?怎么說?讓幼兒用語言努力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設定接待客人、尋求幫助、歡迎歡送等情景來培養幼兒的生活禮儀語言表達,如遇人主動問好,告別時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后應說“謝謝”,無意中碰到別人要說“對不起”,接受別人道歉時應說“沒關系”。使幼兒在場景中獲得交往語言的提高。
二、教授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兒之間有種天然的親和力,他們喜歡在一起游戲,但常常也會出現各自游戲、互不干擾的局面,或互相攻擊、爭搶玩具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給他們一些同伴間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教師可以教幼兒待人禮貌、熱情,善于與人分享,并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兒,對于幼兒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和情感,及時給予正面強化,使幼兒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其次,教給幼兒主動交往的方法,不再等待被動,而是和同伴主動進行溝通和交流。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啟發幼兒加強同伴間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該怎么說?”“你想和誰一起玩玩具?”“你們是怎么玩的?” 跟小朋友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協商游戲的玩法等。
最后,引導幼兒善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一起玩兒吧”“你的這個真好”“你也用我的吧”用和善的語言、適當的表達來促進孩子之間的交流。
三、善于觀察幼兒的交往行為,適時評價
幼兒在借積木或插塑不成功時,老師告訴他借別人東西要有禮貌,要看著別人的眼睛用商量與懇求的語氣來說,并示范給他看,讓他按老師的樣子再試一次。這樣幼兒就把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腦子里,知道以后該怎么做。當幼兒做出合作行為,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合作學習或游戲時,能夠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能商量著、合作著搭,真好!”“你們倆配合得真好!”進一步強化交往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交往行為。
四、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友好交往
父母同樣是孩子的老師,父母平時的表現和語言行為都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做好家園共育,在幼兒園老師做好榜樣和引導,回家父母也要有耐心進行應用和完善。客人到自己家里來,應怎樣招待,主動和客人打招呼“您好”“請坐”“慢走”“再見”;家中有小客人時,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愛的玩具與小伙伴一起玩,講講幼兒園的趣事,提高交往能力;去客人家時,應該怎樣說、怎樣做,如何有禮貌帶人做事兒;在公共場所應該 怎么說、怎么做;吃東西時,孩子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是否能考慮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樣孩子逐漸學會了善待別人,和伙伴友好相處,讓孩子學會謙讓,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系。
五、不足與展望
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必須依附在一定的活動中,而游戲就是這樣一種適宜幼兒交往的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 。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要讓幼兒同伴間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還有過程。這個過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動的各個領域,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做個有心人,為孩子創設各種交往環境與機會,進行悉心指導,使孩子獲得積極的交往的體驗,在人際交往中逐漸地學會待人處事,并從中體驗到人際交往的樂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
[2]袁愛玲,何秀英.著《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頁
[3]劉金花主編.《兒童發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頁
[4]R.E.Slavaing著,姚梅林等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1頁
[5]洪秀敏.《幼兒社會性交往的生態學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第31頁
[6]刁培萼,吳也顯等著.《智慧型教師素質探新》[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5第115頁
[7]劉炎編著.《幼兒園教育概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1999.8 第57頁
[8]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編《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頁
[9]華愛華著.《學前教育游戲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頁
[10]裴銻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第305頁
[11]張博著.《現代幼兒教育觀念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