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中國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課,注重對大學生人文精神與品德素養的培養,是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關鍵詞】工科院校 大學語文 說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44-02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是一種教研活動,對于具體一門課程的說課可以從教什么、為何教、怎樣教等方面進行。實踐證明,通過說課這種教研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程性質
2006年,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基地建設,推動相關學科發展。在社會教育中,廣泛開展吟誦古典詩詞、傳習傳統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養,樹立良好社會風氣。”[1]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在全日制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繼承祖國的悠久文化傳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
二、課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識目標是大學語文的一個基礎目標,通過大學語文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具備閱讀、鑒賞、分析、評價古今中外優秀作品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斷拓寬學生視野,開拓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順利而準確地閱讀并理解一般的文言作品。
2.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是凸顯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區別的重要特征。通過大學語文課的學習,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德育目標(情感目標)
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具有無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傳播、道德熏陶與思想教育的功能,這種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說教,而要使學生在各個經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其愛國情感與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教學內容及教材
教學內容可以按內在脈絡和外在脈絡來分,內在脈絡主要以文學史為線索劃分,分先秦文學、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網絡文學等;外在脈絡主要以文體為線索劃分,分論說文、記敘文、詩詞曲賦、小說、常用應用文寫作等。學校一般對公選大學語文不指定教材,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定參考教材。如我們所選的教材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該教材由文學史概述和作品選講兩部分構成,其特點是以史為經,以古今中外經典作品為主體,既突出文學史的發展線索,又關注重要的文學現象和重點作家作品,把對文學史發展的宏觀把握與對經典作家作品的閱讀理解相結合。
四、課程教學過程
1.指導思想
發揮工具性。通過學習,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方面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以及自學閱讀的良好習慣,從而為獲取各種新知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加強人文性。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人文素養,完善知識結構,使之成為技能突出,人格健全的新型人才。注重審美性。通過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感悟優美的漢語言魅力,使學生了解世界優秀的文學與文化傳統,提高其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加強民族文化底蘊,提升人格品位。貫穿開放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行教學過程開放(課內與課外結合)、教學內容開放(教師規定與學生自選結合)、教學評價開放(靈活的教學評價和考核)。
2.學生整體情況分析及具體措施
工科類院校的學生文學基本素養不高,來學校學習也不是為了純粹的學術性的學習,而是掌握實踐知識,學生對于文字、語法知識的學習,有一種被動性,甚至有一些抵制情緒,他們迫切的希望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能夠馬上拿來社會實踐的知識,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實踐性、可操作性才是他們最關注的東西。因此,可分如下四步走完成課堂教學。第一步:反復篩選精美動人的文學作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增減,結合作品,布置相應的練習,讓學生討論,實踐。第二步:在講授具體文學作品時,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聲形并茂,輔助教學。第三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結合所學知識制造討論話題,提出不同觀點,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并將心中的想法整理成文。第四步:課堂上注重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課后,根據實際情況推薦學生閱讀經典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3.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力求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把“接受型教法”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選修大學語文的學生大部分是工科類學生,屬于思維比較活躍的類型,枯燥無味的課堂只會讓他們感到厭煩,老師一味的向他們灌輸知識,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語文的實際特點,確定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為此,我們重點設置了以下幾種教法: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情景設置法:激發興趣,逐漸深入。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發現真理。”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沉淀的四種境界。在學法上重點采用了: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懸念法:帶著問題,鞏固提高;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評價考核方式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大學語文》主要致力于將優秀作品介紹給學生,并在充滿詩意的描述中,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有品位、開放性的藝術判斷能力,提高語文能力,完善知識結構,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可以采用多樣靈活方式考核。
五、教學后記及課程建設
公選課教學的課時相當有限,要想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太多的能力訓練顯然不切實際,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在設計本課程的教學時,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針對工科院校學生的特點,盡量簡化知識性的講解(與中學重復的就不再講解字面意義),將語文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主要是培養對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和引用具體作品來寫作的能力;二是盡量選取能組合成相關鏈接的內容,以此來挖掘、突出人文素質的培養。我們想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盡可能的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大學語文學習的興趣,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印象。為今后能力的遷移,素質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從課程建設的角度出發,圍繞圍繞如何更好地實現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定位,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繼續探索:更新教學觀念,改革現有教學方法;提高現有教師的教學素質;吸收最前沿的文化成果,充實完善教案與課件;積極開展與大學語文有關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Z].2006.
作者簡介:
曾麗(1979-),女,甘肅張掖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