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波
摘 要:隨著國家全民健身領域各項新體制政策的陸續制定和逐步實施落實,我國關于公共體育服務供需矛盾的研究也逐漸增加。主要通過公共體育服務概念、內容、供給方式、供給體制等的研究,旨在結合公共體育供需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與建議,為公共體育服務管理部門提供現實參考。
關鍵詞:公共體育服務;公共服務體系;基本框架
建立、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隨物質文化生活而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鍛煉需要,既適應人民群眾本身體質發展的需要、體育健身鍛煉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和諧社會發展下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公共體育服務的內涵
1.概念界定
(1)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服務管理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標準,包括健全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服務保證。
(2)公共體育服務
公共體育服務,是指建立在一定體育需求認識基礎上,根據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總體水平,為保障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公平和群眾凝聚力,保護個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為滿足社會對體育的公共需求而向整個社會和特定社會群體提供的所有體育產品和服務。
2.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
(1)公共健身設施服務
公共體育設施是健身參與者進行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保障,健身公共設施服務是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全過程中的最基本服務。
(2)公共健身組織服務
公共體育健身服務組織的存在形式大都是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體育健身俱樂部、自發組織的體育協會等,體育健身服務組織是公共體育健身工程順利開展的核心力量。
(3)公共體質檢測服務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是人體健康狀況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與后天環境有關。公共體質檢測服務是以檢測身體形態、身體功能、身體素質、運動能力。
(4)公共健身指導服務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以外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技能傳授、鍛煉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體育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公共健身指導服務的核心力量,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5)公共體育活動服務
公共體育活動是公共體育服務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存在方式。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是增強群眾身體體質的一條重要途徑,是促進群眾實現自我、增強社會交往能力的最佳環節,能夠滿足鍛煉者的生理需要和精神娛樂需要。
(6)體育信息咨詢服務
體育信息或體育知識能對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產生直接性刺激,體育信息的搜集、宣傳與服務可以幫助群眾更好地了解體育鍛煉健身的科學知識方法及體育健身鍛煉的意義價值,還可以使群眾直接了解公共體育健身服務的具體相關信息。
3.供給方式
(1)政府主導型供給方式
政府主導型供給方式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中有著重要作用,占據核心地位。主要是通過政府權力操盤運作,通過差額財政補貼政策為不同群體都能參與體育鍛煉提供體育設施器材,使不同人群都享有平等參與體育鍛煉的機會。
(2)市場主導型供給方式
市場主導型供給方式是指在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的供給中借鑒市場價值規律及相關供需規律、競爭規律等,由非政府部門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一種供給方式。
(3)社會組織供給方式
社會組織是指人們按照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為實現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共同活動群體,他們有著具體、明確的社會目標,在市場調節中起著整合、協調、維護利益和實現目標的作用。
4.公共體育服務制度供給
公共體育服務制度供給分析只能用來分析公共體育服務正式規則的供給,只有正式規則制度可能由人們有意識地、理性地設計出來,也就是供給出來。
二、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
1.健身設施服務方面
加強對各級各類公共體育器材設施的管理規劃,規范服務標準,擴大服務的內容。建立包括學校體育設施和社會體育設施的體育服務網絡,實行多層次、多時段、多種優惠的多元化服務,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滿足不同群體的健身需求。
2.健身組織服務方面
增加體育組織尤其是基層體育組織管理的數量,擴大有組織活動的體育人口。提高健身組織服務質量,加強群眾性體育組織、體育團隊的管理,幫助自發性體育群體增強自我組織和管理能力。
3.健身指導服務方面
加強體育健身咨詢、體育健康促進教育和科學健身指導工作,提高市民健身科學化程度。推行公益性和職業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實行分類指導和體育教學服務。
4.體育活動服務方面
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豐富體育活動內容,提高體育活動效果。大力提倡體育項目創新,積極引進適合不同人群的新型體育項目,對深受群眾歡迎、有較好健身作用的新體育項目進行資助。
5.信息咨詢服務方面
強化體育宣傳教育,為國民提供體育情報及咨詢服務。建立包括互聯網、電話熱線、人民信箱、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多渠道信息溝通網,加強體育服務信息化建設。
三、提供公共體育服務過程中的困難
1.健身器材設施管理狀況不理想
在已建立公共體育服務設施的場所,明顯缺乏體育設施器材管理制度建設或體育設施器材制度建立不完善,器材設施的定期檢查和維護不及時。
2.信息服務部門的搜集、宣傳和普及工作存在缺陷
服務部門的宣傳信息大都集中于健身鍛煉對人體健康的益處,缺乏體育健身方法、健身運動處方等的指導,不能滿足群眾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增大的體育鍛煉需求。
3.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樣式少,興趣低
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的場所大都集中在公園、社區附近的廣場、馬路邊、社區內的空地等,活動方式大都集中于散步、走步、廣場舞、羽毛球等形式,循環性反復的訓練容易使人們失去興趣。
4.公共體育服務資金投入不足、資金管理不善
公共體育服務資金主要有政府撥款、集資、融資及利息貸款、基金會、社會捐助等,是進行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必備物質基礎,資金的金額與合理分配是公共體育服務正常運行實施的強有力依托,嚴重影響制約著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水平。
四、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與效率的對策
1.公共體育服務管理部門需對日常健身器材設施定期檢查,對有損壞的器材進行及時維修,保護健身鍛煉者的健身安全。
2.信息服務管理部門要加大體育鍛煉知識的搜集發放服務和拓寬信息宣傳的渠道,加強體育健身鍛煉專業知識的指導與普及工作。
3.采用非政府供給方式,適當引入非政府供給方式來滿足各類體育參與主體的需求。體育公共服務產品除了由政府供給外,還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場主體和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的提供。
4.公共體育服務組織部門可根據健身群眾的體質狀況和健身活動興趣,不定期舉辦相關體育競賽活動,刺激健身者的積極參與。
5.公共體育服務管理部門應強化資金管理制度,明細資金管理去向,合理運用資金進行更好的資源配置,政府對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投入應做到適度,以求通過鼓勵企業與社會民眾自主進行投資,促進公共體育服務社會化、市場化。
完善與加強公共體育服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隨物質文化生活提高而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郅偉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模式研究[C].山東農業大學,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