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青

新課程改革后的教材是以模塊為框架,改變了以前教材中外歷史相對割裂的狀態,更符合新史觀,也給師生提供了更多學習資源。但新教材也有部分理論性太強、內容重復等問題。若一成不變地教,學生會覺得教師講的知識在書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不懂得如何整理歸納知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很有必要根據教學需要靈活整合教材,設計主題,取得優質的教學效果。
本文以人教版教材必修1《抗日戰爭》一課為例,就如何整合教材設計主題進行闡述。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全民族的抗戰、日軍的滔天罪行、抗戰的勝利。第一子目主要介紹日本對中國的一系列侵略事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的會戰。第二子目列舉了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等史實。第三子目“抗戰的勝利”介紹了百團大戰、國外戰場的開辟、抗戰勝利的結果和意義。其中第一子目全民族的抗戰也應該包含第三子目的百團大戰,第二子目日軍的滔天罪行也包含第一子目中的侵華史實。所以教師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講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大膽調整教材編排的內容,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案例設計】
把教材內容設計成四個小主題:
(一)滔天罪行,罄竹難書
1.日軍侵華史實
結合地圖和歷史圖片簡述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1935年華北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東北七三一部隊等。
2.日軍侵華原因
投影四則材料分析出日本侵略中國的原因:歷史原因——蓄謀已久、既定國策;現實原因——擺脫經濟危機的沖擊;有利時機——國共內戰、國際綏靖政策。
這一部分內容整合了原來的第一和第二子目日軍侵華的史實,突出了主題。
(二)眾志成城,共赴國難
國共合作,組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表格形式列舉了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
整合了第一和第三部分的全民族抗戰的史實,呈現了完整的歷史畫面。學生也容易理解兩個戰場的關系。
(三)日落東瀛,浴火重生
設計問題:2014年是農歷甲午年,也是抗戰勝利69周年,而在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卻以失敗告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何這兩次戰爭結局截然不同?整合已學知識《中日甲午戰爭》,對比得出結論: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再補充材料分析出抗戰勝利的意義。
(四)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結合時事政治: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侵占釣魚島事件等分析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種種行徑,我們應如何看待當前的中日關系?如何看待戰爭?升華了主題,提升了教學立意。
這個教學設計中老師抓住了本課重點,講解日軍侵華時補充材料,引導學生去分析問題,讓學生理解歷史前因后果。用表格的形式對抗戰的過程進行了梳理。最后抗戰的結果以及抗戰勝利的意義根據圖片和材料自然得出結論,最終水到渠成地落實重點,達成教學目標。
由此可以看出,重新設計主題和整合教材要在教師宏觀把握書本內容和重難點的基礎上,對一些內容選擇性重組,并適當補充一些史料,增強說服力。此外,還可以對每個部分進行有創意的命名,使一堂課成為一個具有清晰脈絡的整體。作為教師,要做到科學、合理地整合教材,就必須舍得花大工夫。只有熟悉教材,認真研究教材,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將縱橫的歷史內容靈活、巧妙地聯系起來。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