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任務型教學法為理論依據,探討其在大學公共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教師扮演“領導者”角色,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利用不同難度的“任務”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與應用能力,并對該教學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聽說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99-01
1.引言
教育部對現代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教學理念的創新及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靈活運用。英語教學中特別是聽說教學更要注重英語知識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幫助學生提高個人修養。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為聽說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2.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任務型教學法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代表人物有伯拉胡。它的理論依據為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建構理論。它是指在教學活動中設置一定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知識、培養交際能力任務型教學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體現教學成就的教學活動。
3.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研究設計
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原則注重“用中學”,這要求教師把知識的學習與使用相結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側重提高自己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研究設計包括教學策略、教學實施、問卷調查三個環節。
3.1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策略與實施
教學策略指出首先要將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境中,其次意義優先, 再者以完成任務為評估標準, 重結果而不重形式。教學分為四部分,分別是Starting Point、Inside View、Talking Point、Outside View。
(1)語言、情景真實原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任務的內容和方式應盡量真實,要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在Starting Point 環節,介紹比較流行的說法,“Family”的意義是“Father Mother I Love You”。
(2)形式與功能相結合原則。設計任務時要注重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任務的訓練來理解語言的功能,并能運用在交際活動中。在“Inside View”環節,播放學生自己在校園里拍攝的視頻“Parents` Visiting”,與課本內容作比較。
(3)任務的階梯型原則。設計的任務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深入。到了第三個環節“Talking Point”,話題為“母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把學生分成兩組辯論該話題。辯論是語言輸出與輸入的良好檢驗方式,正方觀點為“母親應該做全職家庭主婦”,反方觀點為“母親應該追求自己的事業”。
(4)以做促學的原則。學生自始自終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并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癘utside View”環節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請學生兩人一組以“Family Affairs”為話題編對話,提供給學生若干觀點以供選擇,如探討家庭教育、全家福照片等;二是補充一段與該話題相關的熱點新聞,如出國熱低齡化等,幫助學生把英語學習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2問卷調查與分析
本問卷(學生調查問卷)實施的對象是筆者擔任英語教師的獨立學院12級大一學生。學生來自于四個平行班,分別為漢語言文學(30人),物流管理(48人),國際經濟與貿易(47人),經濟學(40人),共165人,回收問卷160份,有效問卷160份。問卷調查具體情況見表1。
(1)Q1?鄄2是對學生學習英語基本情況調查,學生自己的評價是較有參考價值的數據。44.3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聽說能力“一般”,29.38%的學生認為“差”,說明學生對自己的聽說能力不太滿意。66.25%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難點是“聽說”,比例遠遠高于占12.50%的“讀寫”。
(2)Q3?鄄7是針對任務型教學設計的調查。82.50%的學生認為任務型教學有一定效果。60.0%的學生認為教學環節設計“非?!焙侠?,20.63%的學生認為合理性“差”,這說明教學設計較為合理,但是還有待完善。55.0%的學生認為小組對話“非?!蹦艽龠M聽說能力的提高;49.38%的學生對“新聞拓展”環節非常認可,36.25%的學生較為認可。
(3)Q8是針對單元話題的調查。通過學習,認為自己不能編對話的占15.0%,這說明學生對“Family Affairs”話題熟悉程度提高。
4.總結
通過教學設計與問卷調查,筆者對任務型教學法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對任務型教學滿意度較高,學習任務的設計一定要是可懂輸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另外,學生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那么較為活躍的班級效果會更佳。再者,聽說教學始終是一個難點,這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探索、不斷突破,爭取找到更為有效的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由于自身水平和客觀條件等原因,本設計尚存一定的不足之處,設計中所出現的情況和效果缺乏普遍性。
參考文獻:
[1]Brown G A, shilock Anderson R and Yule G. Teaching Talk: Strategies for Production and Assessment[M].Cambridge: CUP,1984.
[2]Prabhu N S.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M].Oxford: OUP, 1987.
[3]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外國教育名著叢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謝江巍.英語交際教學中交際任務的選擇依據[J].外語學刊,2001(02):107.
[5]喬夢鐸,金曉玲,王立欣.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分析與問題解決思路[J].中國外語.2010(5):8-14.
[6]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一)[J]. 學科教育.1998(3):29-31.
[7]夏紀梅,孔憲輝.“難題教學法”與“任務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及其模式比較[J].外語界,1998(04):34-40.
作者簡介:
孫榮(1988年-)女,山東濟南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