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前

【摘要】語篇銜接理論要求教師指導學生用銜接分析法剖析語篇行文的規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提高閱讀效率。本文通過教學應用試驗,采用對比、分析、舉例和歸納等方法來驗證該策略在多大程度上能促進和提高閱讀教學。
【關鍵詞】銜接理論 閱讀理解 實證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116-01
銜接作為語篇內的句子在語義和表層結構中的連接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研究語篇內的不同語義單位之間以及它們與整個篇章之間的連接和關系。Halliday (1976)認為:語篇之所以成為語篇,在于其“篇章織體”(texture)。每一個銜接點就是存在于語篇內部的,能使全文成為語篇的各種語義關系”。
理論分析證明,語篇理論對于各種語言實踐活動都是具有指導和啟發意義的。首先,語篇作為一個整體,是借助一些手段和關系將一個片斷與另一些片斷連接起來的。
一、實驗的基本設計
參加本次實驗的是海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年級兩個文科班的學生,共120人。他們由同一英語教師授課,從實驗前測試成績可知,兩班學生的閱讀能力基本持平。
二、語篇銜接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要求
在對實驗班進行閱讀教學時,語篇銜接相關的知識既是教學施教的主要內容,也是進行語篇教學時應該遵循的重要標準。有別于上文介紹過的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以語篇為中心的閱讀教學要求將文章看作一個整體,從課文的背景知識、宏觀結構入手,分析掌握課文中的銜接手段,弄清課文傳載的主要信息。
1.詞匯教學
教師首先要進行詞匯的講解,可以選用集中識詞的辦法,也可以把新單詞的學習作為預習來進行。
2.導讀
在課堂上,教師要針對閱讀材料作簡明介紹,提示語篇的文體和閱讀該語篇的目的和方法,提示學生借助文章的標題、插圖、首尾段及相關背景知識和社會生活經驗,預測課文的梗概和主題。
3.語篇銜接結構分析
教師要力求保持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完整,而不是把它肢解成雜亂零碎的語言點和詞匯。對語篇進行結構分析能引導學生利用宏觀整體理解帶動微觀細節理解,以框架記憶帶動細節記憶。
4.銜接手段分析
教師要注重分析作者布局謀篇的方法,分析文中的銜接手段,通過歸納分析這些語法詞匯聯接標志,使學生對篇章的前后呼應及上下文的邏輯聯系有些感性認識。
在大多數語篇中詞匯銜接、語法連接手段和邏輯聯系語會交錯出現,相得益彰。在這個步驟中,教師注意根據語篇體裁及其語言特點選擇最利于理解、最有助于掌握篇章內容的銜接手段進行分析。
三、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前后兩班在等同條件下分別進行了兩次閱讀理解測試,兩次測試的材料均為五篇題材各異、生詞量在590以內的文章,詞數約為2200詞,要求在35分鐘內完成閱讀任務和相應理解題。例如第二次閱讀理解測試題題型如下:
實驗結果還表明兩班在兩次測試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高分率和及格率,以及完成情況都體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數據統計見下表:
由此可見實驗班在實現快速閱讀方面也有長足進步,無論是效率還是準確率都優于對比班。
四、結論
語篇銜接理論對英語閱讀教學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發意義。運用語篇銜接理論對學生進行閱讀講解和訓練,可以使學生正確理解語篇的主題及語篇內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語篇結構,從而克服由于缺乏語篇方面的相關知識而不能清晰完整理解原文的弊端。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圍繞語篇的整體內容來分析文章的組織結構、邏輯關系和中心思想,就能訓練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握語篇的基本內容和中心思想。
參考文獻:
[1]Cook,Guy.Discours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3]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4]桂詩春:中國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諸因素分析——一份實驗報告[J],外國語,1986。
[5]黃國文:功能語篇分析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
[6]胡壯麟:有關語篇銜接理論多層次模式的思考[J],外國語,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