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堂 陳愛芬 任心怡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被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存、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可以更好地為國家的政治、經濟、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從而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的。該文通過研究,并實際拍攝制作電視紀錄片《蘇北大鼓》,以期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范例。
關鍵詞:“非遺”紀錄片 創作 傳播 蘇北大鼓 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c)-0249-0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積淀之所在,它蘊藏著精湛的技藝、獨特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精神蘊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現代科技文明、歐美思想文化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面臨瀕危狀況。由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很多文化形式、傳統工藝不能及時得到保護和發展,傳承與創新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加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
進入數字時代,利用高清數字影像直接記錄和再現,成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通過影像對歷史的記錄與傳播,將探索出一條保護和弘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在江蘇省第4屆“陽光校園”優秀微電影作品大賽中,中國攝像協會副會長、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攝影)考評員、中國高教學會會員、藝術與傳媒學院劉峰老師,負責指導拍攝創作的電視紀錄片《熊仔成長記》《時光記》《蘇北大鼓》分別獲得全省特等獎、一等獎和三等獎。而《蘇北大鼓》這部紀錄片,就是以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牛崇光先生弘揚“非遺”項目“蘇北大鼓”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該片紀述了江蘇省“蘇北大鼓”第八代代表性傳人、宿遷市曲藝隊隊長牛崇光,以鍥而不舍精神發揚、傳承蘇北大鼓的紀實。被蘇、魯、豫、皖觀眾譽為大鼓狀元、鼓壇泰斗的牛崇光,在這部紀錄片中,以唱腔優雅,懸念強、說白利索、精湛表演、唱篇錦繡、故事情節生動、唱腔形象穩重等特點,展現了蘇北大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作
1.1 精心選擇“非遺”拍攝題材
“選擇好的題材是紀錄片創作成功的基礎,很多有拍攝制作紀錄片經驗的編導都說過:選定了一個好的題材等于紀錄片的創作成功了一半。所謂好題材,就是題材內在的價值比較高,諸如題材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量、題材的審美價值蘊含量、對受眾的吸引力等等。”[1]
電視紀錄片《蘇北大鼓》,通過對蘇北大鼓非遺傳承人牛崇光的紀述,向世人展示蘇北大鼓的魅力,從而賦予這部紀錄片以史料價值。為此,我們小組的幾位同學,先期通過互聯網、報紙、電視等各種媒介,對“蘇北大鼓”進行了相關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隨后深入拜訪牛崇光先生,幾經交流,最后擬定好采訪拍攝提綱。
1.2 做好采訪與同期聲采集工作
在電視紀錄片《蘇北大鼓》的采訪與同期聲采集工作中,我們小組的幾位同學多次深入牛崇光先生的家中。為真實展示蘇北大鼓唱腔、技法,認真做好他在懸念、說白、表演、唱篇等方面進行聲音、圖像的現場演繹場景。從而以音像形式清晰完整且形象直觀地呈現蘇北大鼓的現狀,從而激發人們對于“蘇北大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使得這項“非遺”項目得到很好的傳承。
1.3 真實客觀進行相關影像敘事
在《蘇北大鼓》這部紀錄片中,著力進行真實的影像敘事,每一部分的紀述都體現出“真人、真事、真情”的敘事原則。為此,在現場拍攝中,非常重視畫面、聲音以及聲效的同步性進行真實客觀敘事,力求展現出一個實實在在的“蘇北大鼓”第8代傳承人的真實形象。通過充分利用電視紀錄片的光影手段,記錄非遺傳承人牛崇光獨特的文化技藝,還原“蘇北大鼓”這一非遺項目獨特的文化地理環境,著力傳播“蘇北大鼓” 這一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在該片中,既充分發揮了電視生動、聲畫形象的優勢,又精辟概括和客觀記錄了“蘇北大鼓”這一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傳承活動、文化藝術價值、傳承技藝等內容,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價值。通過對這一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為之留下了珍貴鮮活的歷史影像。
2 通過相應技法增強影像魅力
在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制作過程中,我們通過現場同期聲采集、蒙太奇剪輯手法運用等,增強了電視紀錄片《蘇北大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效地增強了影像的藝術魅力。
2.1 充分運用同期聲增強現場感
同期聲的采集是《蘇北大鼓》這部電視紀錄片真實性的重要體現,它采集到了“蘇北大鼓”拍攝現場的自然聲響與人物語言,具有很強的現場感與真實感。此外,現場的環境音引起了人們的聯想,豐富了整個畫面影像內容,使得傳承人牛崇光更加鮮活、形象,富有立體感,真實地把牛崇光先生洪亮圓潤的唱腔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讓人們感受到蘇北大鼓傳承人技藝之純熟深厚,讓人們切實感受到蘇北大鼓的無窮魅力。
2.2 合理化運用解說詞輔助敘事
“解說詞是紀錄片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紀錄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起著重要的作用。紀錄片的創作者應該讓觀眾通過故事情節的延續或生活畫卷的展開,自然而然地感受其觀點,而不是通過解說告訴廣大觀眾”[2]。合理化地運用好解說詞,不僅能對紀錄片起到輔助敘事的作用,還能在紀錄片的敘事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領起影片或歸納影片作用。電視紀錄片《蘇北大鼓》中對于蘇北大鼓歷史的解說,對于其現狀和傳承的解說,以及對牛崇光先生的背景介紹,都有利于觀眾對整個這部紀錄片的理解。在電視紀錄片中,解說詞運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基本不用,而是要適度。對于《蘇北大鼓》這部紀錄片中難以理解的片段,通過解說詞形式進行了相關闡釋,比如在介紹傳承人牛崇光先生的唱書技法時,對蘇北大鼓的構造、用法、蘇北大鼓的唱腔特點等給予了相應的解釋說明,便于讓觀眾有個深刻理解和認識。而對于牛崇光先生在周末書場上的表演片段,則沒有使用解說詞,而是以“留白”的方式,為觀眾留出更多的想象與思考空間,使得觀眾內心被震撼的同時,引發對“蘇北大鼓”現狀及未來傳承的深切擔憂。總之。解說詞的合理運用,使得這部紀錄片各個片段之間銜接更加自然合理,更具系統性,增強了這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紀錄片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2.3 以蒙太奇手法突出深化主題
前蘇聯紀錄片大師狄加·維爾托夫曾經關于紀錄片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紀錄片是將現實的片段組合成有意義的震撼”。[3] 《蘇北大鼓》這部紀錄片就是通過對鏡頭的組合與拼接手段,更加鮮明地突出紀錄片的主題,從而讓觀眾領悟其中的思想情感,以此來實現“有意義的震撼”。
為此,在電視紀錄片《蘇北大鼓》的后期制作中,為了讓觀眾更加直觀明了地認識唱書技法,我們在后期制作時,對采訪到的相關素材進行了系統整理,并在剪輯中進行合理地組接,使得牛崇光先生的唱書技法主次鮮明而又富有節奏感,形象地詮釋了蘇北大鼓“板、鼓、唱”相結合的特性。體現了唱“蘇北大鼓”,必須先練打板,再練打鼓,最后才學唱腔的“三眼對”學習過程。
此外,在《蘇北大鼓》中,還通過鏡頭的組接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以期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在這部紀錄片中有這樣的一組鏡頭:在書場上,里三層、外三層地擠滿了蘇北大鼓的聽眾,這些聽眾大多是中老年人,每一個人的神情都十分專注,有的甚至學起牛崇光先生的樣子有模有樣地唱起來。觀眾的神情與牛崇光先生的神情相呼應,表現了蘇北大鼓極強的吸引人與感染力。但是這些清一色的中老年觀眾,又不免讓人感受到了蘇北大鼓的日漸式微,以及它的傳承現狀讓人陷入深思,從而使得廣大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對于蘇北大鼓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價值。
2.4 圍繞主題思想展開情節敘事
作為一部成功的電視紀錄片,首先要有一個核心思想,整個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都應該圍繞這一核心思想予以展開。同時要分清主次,使得整個紀錄片顯得層次分明,富有節奏感,也利于觀眾更好地把握整個紀錄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其次,要體現人文主義思想。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必然要體現人文關懷,如,《舌尖上的中國》則最為典型,它展現的是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展現的是人和食物之間的故事,透過美食來看社會。《舌尖上的中國》把觀眾的視線拉回到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揭示人們內心深處最喜愛、最渴望的是家鄉的味道、家的味道、民族的味道、傳統的味道。而我們所拍攝制作的電視紀錄片《蘇北大鼓》,則向觀眾展示了蘇北大鼓的藝術魅力,它與現如今年輕人所追崇的流行樂、搖滾樂等大不相同,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從而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深刻思考。通過圍繞主旨思想展開情節敘事手段,使得這部紀錄片在給觀眾帶來視聽享受的同時,切身體會到這部紀錄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3 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傳播
3.1 通過文化傳播實現有效傳承
有學者認為:“文化傳播是人類特有的各種文化要素的傳遞擴散和遷移繼傳現象,是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流變、共享、互動和重組,是人類生存符號化和社會化的過程,是傳播者的編碼互動闡釋的過程,是主體間進行文化交往的創造性精神活動。”[4]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大意義上就是為了使它得以傳播,最初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口傳心授及口耳相傳為主要傳播模式,后來便以文字和印刷媒介為主,而在信息化如此發達的當今社會,影視媒介則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方式便是紀錄片。我們通過電視紀錄片傳播等手段,來實現對“蘇北大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
3.2 通過媒介傳播實現有效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傳播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促進文化的多樣性,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從而豐富當今文化的形式和內涵。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現狀,讓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祖輩們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為有效實現傳承,當前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介進行宣傳相關紀錄片,比如:在各級電視臺設置紀錄片頻道或欄目,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實現有效傳承。同時要吸引更多的企業、社會團體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投資并拍攝出高質量的電視紀錄片。比如:某企業中的某一產品形象與當地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吻合,則該企業就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拍攝來宣傳某一產品的文化意蘊,以此豐富該產品的形象,從而提高了企業形象,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從而間接起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3.3 利用多種平臺實現有效傳承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宣傳,要重視手機和互聯網這兩大投放平臺;在地方廣播電視媒體的官方網站平臺上,播放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提高了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公交車載電視和廣場大屏上進行投放,進行廣泛而有效的傳播,從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
4 結語
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以人為旨歸,細膩把握這種情感,正是紀錄片佳作的立身之所。他還強調,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凡是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通過《蘇北大鼓》這部電視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使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蘇北大鼓”的藝術魅力,也深刻感受到了地方文化之深厚,從而激勵我們肩負起發揚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和義務,推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傳播與傳承,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列.電視紀錄片創作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111.
[2] 金延莉.如何創作紀錄片解說詞[J].現代視聽,2009(S2):281.
[3] 譚天,陳強.記錄之門-紀錄片創作理念與技能[M].湖南: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3.
[4] 莊曉東.歷史、現實和未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