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治 徐華
摘 要: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重要源泉,國家要實現不斷的持續發展形式,在動力和思想建設上就要發揮創新科技的提高和改變。政府作為社會公共管理者,在科技創新發展中必須要實現組織角色。在這種趨勢下,政府決定著發展的與實施的主要方向,政府在發展科技創新行為中,不僅要實施管理與協調方式,還要實現良好的支撐與引導作用,從而保證各項職能的有效執行。在該文中,根據我國科技創新的實際情況,闡述政府在發展中實施的功能建設。
關鍵詞:政府 科技創新 職能定位 管理職能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c)-0253-02
創新型的建設國家已經成為我國在經濟變化發展上的主要動力,在科技創新發展下,主要以創新為理論基礎形式,以體制建設為相關保障,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主要關鍵。因為政府在創建和實施方向上發揮主要力量,在市場變化中不僅能優化資源配置,還能引導企業創造更有活力的科技行為,為市場的正常運行提供有效地保障。
1 我國科技創新的實際狀況
我國政府在科技創新發展中體現的職能主要為:第一,政府要建立一個具有知識產權以及科技創新的規范化環境,就要建立科技創新的相關制度和體系,但在新發展形式下,還要建立科技創新的網絡機制,將政府與網絡在科技創新領域形成新的交流平臺,這樣才能實現科技創新在發展中實現公共管理者的職能標準。而且,在一定關鍵基礎和相關領域發展中,在發展科技創新領域發展中,政府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相關的金融支持,并實現政府的公共投資功能。第二,實現科技創新的末端發展期間,還要建立公共采購制度為科技創新產品實現良好的消費行為,從而實現政府的公共消費職能。
2 政府的公關管理職能
2.1 建立科技創新法律環境
根據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技領域發展上,我國要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科技創新的相關法律。美國在法律政策實施上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在各個領域發展中都具有較強的法律操作體系。日本在科技創新領域發展中也已經形成了較大完整的法律建設。我國在發展與建設方式中,對科技的創新與研發也已經加大了對法律建設的作用。無論是在知識、產權,還是在科技進步等領域,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規建設。所以,實現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與發展中創新良好的法律環境,我國就要不斷地增加科技創新的相關法律,實現法律、法規的統一模式。以憲法為主要核心因素,科技為主要發展手段,將法律法規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從而實現科技創新的積極進行[1]。
2.2 制定科技創新實施戰略
科技創新體系的實施和建立,要實現良好的積極目標,就要建立完善的發展戰略和科學規劃,這樣才能保障科技創新戰略與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和實施。政府在制定相關戰略和規劃建設期間,要根據我國的科技法律和國際對科技研發的相關要求來實施。如,美國不僅提出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相關目標,還實現了多種科技實施計劃,在國家科技發展和國際創新領域都實現了高水平的提升。對于日本來說,在不同科技領域發展目標上,都建立了不同的科學技術計劃,如,在原子能研發領域、生物科技創新等領域都實現了較大變化。德國政府在科技創新發展中也已經提出了相關的建設方案,不僅在科技體制改革創新模式下,在科研經費分配以及互補研究方式下也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主動創新戰略的實施,使經濟變化與科學技術變化在創新研發和技術研發領域都進一步發展,推進了該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和建設。我國也已經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如,在2005年提出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在世界發展變化中,也自主創新為主要思想和建設手段,實現具有創新型的發展國家。并在這種綱要建設中,提出了未來15年我國在科技創新發展中的有效規劃和目標,為實現創新型的發展國家作出努力。在這種基礎建設實施下,我國相繼在“十二五”期間建立了技術發展與創新發展的相關規劃,并為我國在科學技術實施下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2.3 創建科技創新公共平臺
科技創新在發展中不僅僅是政府、企業已經研究單位的主要責任,也實現社會公眾的全部體現,無論在知識、資金、產權以及相關制度方面。這些創新主體與創新要素形成復雜性的創新體系。科技創新的平臺建立是政府公共管理職能中的主要部分,在社會范圍內,它不僅能實現較大的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行為,還能為企業實現自主創新、加強科研成果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實現我國產業化以及科技化的創新環境。對于美國來說,根據自身與全球的發展優勢,設立的創新平臺,在這種平臺產業鏈接下,不僅能實現精細化的合作方式,抓住核心因素,還能利用項目資金,在自身發展優勢上創造系統整合,實現科技創新能力發展。對于德國來說,在不同研究下也設立了創新平臺,如果是大型的研發項目,就要整合企業資源以及公共研究的聯合,實現多種領域的創新方式,從而為高科技產業發展實現更大產業鏈。日本在這種創新平臺建立下,創新了專門的整合平臺,在各個項目發展中都有國家在政策以及研究成果上的支持與參與[2]。而我國在這種平臺建設中,主要是促進科研人員UI及技術人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創造了科技力量的市場化。在2004年,這種技術平臺主要以信息、網絡為主要發展力量,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手段實現了數據信息的共享以及資源條件的有效利用,從而保障了產業化建設與成果研發的良好發展。
3 政府的公共投資職能
3.1 政府的科技投入
政府實現較大的科技投入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手段,能夠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腳步。在創新模式發展期間,最基礎的投入就是科技投入,國家在研究投入方向上,美國在執行方式上成為最大的科技投入國家,總研發量也在不斷地增長。日本在研發投入方式上也實現了較大的地位提升,也加大了國家在發展上的國民生產總值。在21世紀發展實施以來,我國也已經加大了科技投入方式,國內生產總值也在不斷地增長。但在投入方式上,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3]。如,我國的科研投入總量還不夠,人員在科技研發上的數量還比較低。投入的主體結構也不夠明確,因為發達國家在科技研發領域投入方式上,一般是針對企業來實施的,而我國在科技研發投入方式上并沒有主體形式。我國政府的基礎研究比例也較低,與世界性的政府基礎研究不相符。
3.2 政府的稅收、風險投入
稅收以及風險投資方式主要是在科技創新發展與生產制造環節上存在的,稅收方式能夠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增加企業的創新收益。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種是研發之前投入的稅收政策;另一種是研發期間所轉發的抵扣費用。我國已經建立了稅種分布的合理方式,在政策以及技術發展中都得到推廣。而風險投資主要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風險基金。我國在風險投資方式上已經建立了相關的財政支出模式,實現了獨立經營以及合作方式基金的多種模式,從而實現了社會資本以及高新技術在產業化方向的發展。但財政資金在發展中已經降低了它的主導力量,由直接投資轉變為間接投資方式,支持企業實現了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和建設。
3.3 科技的工程投入
在國際發展領域和創新發展趨勢上,國家的重大工程在技術應用、技術集成以及技術創新上實現了較快發展。美國在相關計劃實施中,集合了大批人才和資金,實現了科技創新與工程建設的更大進步。特別是航空航天技術領域發展實現了較大突破。在高速公路創新方式上,也實現了信息技術的創造與發展,提高了美國在計算機技術領域的發展和創新。美國還推動了納米技術與氫能源技術,提高了該國經濟,實現了多種技術領域的發展和創造。而我國政府在航天技術以及三峽技術領域發展中也實現了較大創新,不僅整合了科學技術的資源建設,還提升了科技領域的發展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并實現了系統性的資源優勢。不僅實現了全局性的、積極性的技術應用,在示范與推廣技術領域發展中,也保障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 政府的消費職能
政府實現的公共服務職能已經被越來越多國家所采用,政府在公共服務職能方向上,主要是在市場體制作用下實現的,直接對社會公眾提供良好的科技服務方式。根據相關的流程和基本方式,要具有一定力量的社會來承擔,然后政府根據社會發展中需要的科技數量和質量實施服務行為。政府實現的公共服務職能在科技創新上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在購買期間不僅能夠對市場需求已經科技創新期間存在的風險進行引導,還能利用政策方式將私人資本引入科技創新中去[4]。如,美國采購政策的實施,在整個創新體系中實現了較大創造趨勢,激勵了美國硅谷在高新技術上的研發和創新。我國在科技技術進步領域發展中也已經設立了新法律,如果公民、個人以及相關組織在自主創新產品發展下能夠實現良好的技術創新和性能,政府應給予采購。在市場投放趨勢上,政府應首次發揮購買行為。如果政府采購的產品沒有研究成功,政府應利用招標方式建立相關的技術研究。近幾年,具有共性技術以及服務需求技術不斷地增長,事業單位已經相關政府也從直接管理轉變為購買與供給關系。政府在技術需求服務中,主要是利用財政方式實施購買行為的,實現了更廣闊的發展市場。但政府在科技購買服務方式上也存在較大問題。如,科技公共服務的生產主體沒有充足數量、能力不夠,而且,公共服務在評估、價格以及效果機制建設上不完善,相關的服務內容、指標體系以及計量方法等也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5 結語
在科技創新領域發展中,主要的研究者和發展者是企業,而不是政府。政府在表現與發展中主要實現服務以及管理、協調、支撐等職能。為了營造公平、有效的市場環境,政府在自身優勢表現方式上,還要將資源、知識以及技術等方式實施創新思維,不斷極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實現產業優化的主導力量,從而為社會實現具有價值表現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
參考文獻
[1] 張健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
[2] 陳志紅.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中的政府職能定位研究[D].中南大學,2010.
[3] 黃琳.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的政府職能動態定位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
[4] 康永興.我國政府農業科技投入的重點領域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