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華
新課標的實施如一縷春風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但是不論什么樣的理念,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最多、獲得更多。那么作為教師,到底如何讓鮮活的課堂更具實效性呢?
一、理解教材上需要投入
教師對教材的正確、深入理解是高效課堂的前提。例如語文教學,教師理解教材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要透過重點段落的字里行間引領學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東西,才能培養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的能力,才能使學生與文本中的畫面、人物產生共鳴,從而深入感受其內涵。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一位父親在大地震中冒著生命的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被困的兒子和13個孩子的故事。全文的字里行間透露著這位父親偉大的愛。所以,課堂上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在描寫父親的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文字里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父愛的偉大。那么如何抓住重點語句并體會其內涵呢?這就要細細品讀文本,讓學生從具體的詞中、語言文字中去感受,使當時的情景再現并聯系生活實際再體驗文本。“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在這短短的幾行文字里,字字入心,浸透著父親偉大的愛。數字的羅列表面上是時間長,但是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到底是怎樣的時間?這里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走進現場”,走到文字背后,結合“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再讀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的設計無疑使學生靠近了這位父親艱辛的過程,展開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學生對這位父親的付出才會肅然起敬、感悟至深。教師透析教材,把握知識的重點難點,教材理解了,要引導學生學會什么,在這節課上培養其什么能力,重點問題解決時用什么方法,難點突破時用什么方法,目標明確了,教材通了、透了,合理的方法也就有了。
二、課堂教態上需要投入
教態無時無刻不在向學生傳達信息,感染學生的情緒。親切的目光、含蓄的微笑、輕松的表情、和藹的態度,是每位教師都應具備的精神面貌。有效的課堂首先需要飽滿投入的感情,教師自始至終應該與學生和課堂融為一個整體,與學生同思考共解惑,即一起交流、探討,教師給予指導、點撥。有些課堂,教師激情飽滿,學生被感染得興奮盎然,學生學習氛圍尤為濃厚,學習效果比較顯著。然而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還能和聽課的學生說上一句“知心話”,甚至40分鐘不變的語調、自始至終不變的面目表情流露于整節課堂,學生自然也就隨其亦然、無精打采,課堂效果當然不甚理想。所以,我們提倡教師在課堂教態上還需要再投入。
三、教學準備上需要投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于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于鐵軌、基石之于高樓。準備充分可以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有靈性的活體,使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提高實效的保障。建議教師在教學前準備時要考慮這樣幾點:一是要根據學生及教材、課堂設計的需要選擇好使用的內容,要少而精,起到解惑、補充的作用;二是一定要注意適時適當地使用;三是要課前提前試用,尤其要試用音像、實物投影的使用效果;四是使用電教設備時要熟識操作,否則會因為教師操作不夠熟練,不能達到預設效果,反而費時耗力,既擾亂自己的思路,又干擾學生的學習氣氛,影響課堂整體效果。所以,提倡教師在教學準備上還需要再投入。
四、教學方法上需要投入
以語文課型為例,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上,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解字詞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會讀書、會析文的能力。那么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理解字詞的方法,教給學生如何做到讀悟結合。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都有了一定深度,也比較重視教學方法的使用,但是在遇到難理解的問題時,教師為了使學生達到一種目標中的思想境界便脫離了語言文字,缺乏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節好課就如一篇思路清晰、詳略得當的文章。相信每一位教師都希望在自己的崗位上留下教育的光輝痕跡,只要努力,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智慧,就會具有實效性。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