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
[摘要]在當代社會“誠信”缺失的情況下,探究當代中學生誠信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加強中學生誠信教育指出方向。
[關鍵詞]誠信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090069
祖國未來的青少年,是將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未來社會“誠信”的回歸,取決于他們對“誠信”的確立和態度。所以,從長遠的目光來看,對他們進行誠信的教育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作為人民教師應有的一份責任。因此,要求我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誠實守信”放在首位。
為了了解當代中學生的誠信觀,我們進行了課題《初中生誠信教育的探究》的調查研究。從調查中我們發現,當代的中學生在誠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對誠實守信的認識不全面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對誠信的理解是:做人要誠實,不說謊話,但他們在具體的事例上就不太明白了。例如,不按時交作業;不經別人的同意私自拿別人的東西,如筆、資料;損壞東西沒能主動承認等。這些都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不誠信行為。
二、思想不成熟,是非觀念自我認識不強
1.思想表現不成熟
由于中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他們的思想和對事物的看法還不成熟,所以他們在了解世界、增長知識的過程中,對所遇到事物的對錯判斷以及解決問題時,一般都是習慣按照自己個人的見解去處理。因此,當他們在解決和處理問題時,會出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作為教師,在教育犯了錯誤的學生時,往往都有這樣的體會:不少學生在犯了錯誤后,時常不能正確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總是喜歡找各種理由或借口來逃避。
2.盲從心理嚴重
很多班主任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布置清潔大掃除時,由于總會有個別學生偷懶甚至不參與,從而導致有部分參與了的學生因心理上的不平衡,也跟著偷懶或者不參與,結果,跟著偷懶或不參與的學生就越來越多,致使任務無法按時完成或完成得不好。還有,當遇到突發事件,如晚上突然停電時,有不少學生會跟著起哄,這些現象都說明學生盲從的心理比較嚴重。
3.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嚴重
由于學生思想不成熟,是非判斷能力不強,所以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對一些誘惑抵抗力差。比如說,有部分學生經常參與賭博,講“哥們”義氣,參與打群架,私自外出網吧上網等。從而導致無心向學,不思上進,經常遲到曠課,對學校和教師的教育不予理會,對個人的誠信不當一回事。
三、誠信意識淡薄,沒有注重平時的行為對個人信譽的影響
我們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別人對自己要做到誠實、守時、守信。但在我們提問他們對待別人能否做到誠實、守時、守信時,真正能夠做得到的學生很少,沒能做到欲人待己,亦以己待人。
雖然當代中學生對于當前社會上“誠信”的缺失和泛濫深惡痛絕,但平時卻忽略了自我誠信意識的維護,對個人誠信的要求不太重視。沒有深刻認識到平時自己出現的不誠實、不守信行為帶來的危害和對個人信譽的影響,甚至有弄虛作假現象。
四、自我控制能力差,責任心不強
由于有些學生平時對自己個人誠信的要求不太高,所以他們行為的隨意性很大,有時候全憑個人的喜好去對待事物。比如抄襲作業、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偷工減料、不按時完成;對外界的誘惑抵抗能力差,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出現吵鬧甚至報復等。通過我們進一步調查了解發現,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其實跟家庭的教育有很大關系。當代中學生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較大,生活條件相對優越,有部分學生由于家里長輩過度呵護,平時很多應該自己去做的事情都由長輩去替代完成,過度遷就,養成了學生的懶惰、獨斷和自私。這些不良習慣導致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在對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上往往責任心不強,自我誠信要求過低。
五、承受挫折能力弱,依賴性強
學生因考試不理想或犯了錯誤而遭受家長的數落,教師的批評,從而導致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等現象屢見報道。固執、任性,容不得別人說半句;嫉妒、貪慕虛榮,個人主義嚴重;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過于依賴等導致學生出現不誠實、不守信的行為。這些都是教師對當代中學生教育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最難處理和最難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作為育人者,在對學生誠信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對誠實守信方面的認識和誠信行為的重要性,樹立個人的誠信意識。學生思想的不成熟,促使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當中應多了解學生自身的想法,然后再針對學生不同的觀點和想法作出相應的處理,設法引導學生對所遇到事物的對錯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自我意識和自我分辨能力,知錯就改,盡可能地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少犯錯誤,而不一味指責學生的不是。當代中學生的誠信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絲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