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麗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在提供豐富的資源、開闊的視野、方便交流的同時,也造成大學生價值觀、網絡語言、網絡誠信、網絡交往等方面出現道德失范。大學生自身、網絡技術、社會大環境、學校教育等方面是引發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實現改善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可以通過利用網絡技術、完善法律法規、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等措施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關鍵詞:網絡道德;失范表現;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243-03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泛濫
網絡的便捷性、公開性和及時性增加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了國際視野。但是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有的信息發揮了傳遞知識、增長見識的作用,有的信息淡化了責任意識,滋長享樂思想。網絡世界是一個多元價值共存的空間,各種西方自由主義思想、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網絡上廣泛存在,這些思想、觀念沖擊著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觀,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他們不再追求發奮圖強、腳踏實地的精神,不再關注精神層面的追求,只關心物質享受,用金錢標準評判一切人和事,“許多大學生沉溺于混雜信息之中,不辨是非、美丑與善惡,最終會造成價值觀混亂,導致其價值迷惘。”[1]另外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踏實求學意識欠缺,“學習無用論”“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現象廣泛存在各個高校,有這樣一個調查報告:相當數量的學生因考試不及格而被“掛科”,最嚴重的一個班30多名學生中有20人將拿不到學位。這些學生中既有大一新生,也有即將畢業的學生,“掛科”學分累計最多的超過60分。
(二)網絡語言異化
異化“是主體由于自身矛盾的發展而出現自己的對立面,產生客體,而這個客體又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凌駕于主體之上,轉過來束縛主體,壓制主體”[2]。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區別于傳統交流媒介所需要的語言,起初是為了適應人們追求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習慣,希望能用簡短明了的語言表達自己復雜的情感后來逐漸演變成具有暴力化、粗鄙化和庸俗化為特點的網絡語言充斥其中,這些語言和我們主流社會所倡導的禮貌、文雅、風度、含蓄的語言表達相背離。網絡語言異化具體表現為:第一,散播謠言。因為大學生的好奇心理,在網絡事件沒有被證實的情況下散播謠言,給新聞當事人造成名譽和精神的雙重傷害。第二,使用謾罵、攻擊性的語言。大學生把在現實生活中對老師對同學對朋友對社會的不滿轉化成語言攻擊,現實中可能礙于面子,但是網絡的虛擬性隱藏性為大學生在論壇、博客、微博等平臺使用臟言臟語提供了條件。第三,熱衷于道德審判。某一網絡熱點事件發生后,大學生以道德標準來評價新聞事件,并且自己擺在道德審判官的角色,缺乏分析事情來龍去脈的理性思考,盲目地、隨大流地、一邊倒地批判當事人,甚至用攻擊性、侮辱性的語言責罵當事人。第四,語言表達追求莫名其妙。大學生是有知識有激情有個性的社會群體,為了追求標新立異,為了凸顯個人價值,為了體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大學生對于創造各種網絡新詞樂此不疲,鄙視不懂網絡詞語的人,很多學生無論在口頭表達還是書面寫作中喜歡使用大量網絡用語。“大學生以制造偏離邏輯、語法和修辭規范的‘奇言怪語為時髦,以發表粗制濫造、肆意惡搞的‘胡言亂語為瀟灑,以傳播黑色、黃色、灰色信息為樂趣”[3]。
(三)網絡誠信缺失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無信不立”“一諾千金”等都體現中華民族是一個追求誠信的民族。在網絡社會中,人是一種“虛擬的存在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符號與符號之間的對話,既然是每個人代表一種符號也就沒有必要提供真實身份,這就為網絡誠信缺失埋下了隱患。具體表現如下:第一,提供虛假信息。在求職網站上填寫虛假信息,撇去不利于自己求職成功的客觀事實,刻意用不真實的語言包裝自己,編造社會經歷、偽造獲獎證書、提供虛假學歷證明,給招聘單位留下良好印象。在微博、微信、MSN、QQ、易信等社交平臺進行聊天是謊話、空話連篇,完全不為自己說的話負責任。第二,網絡剽竊。網絡信息的公開透明、網絡資源的豐富便捷使大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瀏覽他人的學術成果。突出表現在寫學術論文時,大學生們往往不愿意獨立思考問題而更多依賴中國知網、百度文庫、豆丁網等網絡資源,未經許可轉載他人的著作,未經注明來源直接使用他人觀點,以一種復制粘貼、東拼西湊、草草了事的心態完成論文寫作。第三,網絡犯罪。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能較快掌握一門新的技術,部分學生出于好奇、部分學生出于對黑客的崇拜,也存在部分學生為彰顯自己實力,刻意研制計算機病毒并大量傳播,為了一己私利入侵學校的網絡系統,入侵老師和同學的個人郵箱獲取他們的個人信息。少部分同學為了非法占有他人財產,利用網絡技術進行盜竊、詐騙。這部分同學更多是利用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網絡社會中的不誠信行為會使社會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不信任感,也不利于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將來踏出校園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自我意識增強但認知能力不足
大學生崇尚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渴望脫離父母的管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他們敢于嘗試新鮮的東西,但是認知能力比較差。因為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很容易被事物的美好表象所迷惑,缺乏正確的判斷力。當面對網絡世界的各種信息他們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容易在網絡世界迷失自我。“處于18~24歲的大學生,是心理層面逐漸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主要階段,社會道德意識不強,往往憑借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和隱蔽性而肆無忌憚地從事著各種網絡失范行為。”[4]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大學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種“平民教育”,很多大學生仍然表現出一種身份的優越感,但就業、工資收入的現實給大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失落感。大學生除了要面對學業壓力外,還要承擔來自父母、老師、社會和就業的壓力。網絡恰恰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宣泄情緒、逃避現實困難、體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肯定的途徑。
(二)網絡技術異化
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偉大成果,它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在成比例地威脅著人類。當我們沉浸于科技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也要清楚意識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席卷全球的網絡狂飆在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動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傳遞知識與信息的同時,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大刀闊斧地去人文化,它從時間和空間上根本改變了傳統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評價標準和人的道德運動方式。”[5]網絡空間不同于現實空間,它具有的虛擬性使大學生們可以自己設定身份參與其中;網絡世界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無邊界的第三空間,很難受到相關機構的監管。因此很多現實中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自己目的。網絡在給我們提供無限豐富的資源的同時也在綁架我們的社會生活。網絡技術的功利化色彩越來越濃,技術不斷進步,不斷滿足人們日益膨脹的欲望,但是技術也在不斷挑戰我們的道德底線,網絡作為工具的使用價值得到提升但是失去了人文價值的引導。
(三)社會環境因素
一方面,目前我國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轉型時期,改革必然觸動一部分人的固有利益,各種矛盾和沖突集中爆發。獨生子女政策產生了大量的“4-2-1”家庭,大學生的養老壓力增大;同輩群體之間的惡性競爭,一次次刷新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最高紀錄,就業壓力空前巨大,在缺少良好的引導、疏導機制的情況下,他們往往選擇網絡作為釋放壓力的“排氣閥”,將對現實的不滿用謾罵的詞語表達出來。社會中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藥家鑫事件、復旦黃洋事件、官員的貪污腐敗事件等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動搖大學生傳統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是網絡法律法規不健全。“網絡法制建設滯后,導致我國網絡管理和監督體系不健全,管理部門對于一些網絡犯罪行為常常處于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6]網絡道德教育只靠社會輿論只靠人們的自覺是不夠的,雖然從國家層面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條文,但一部分法律法規對網絡行為規定太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懲處措施不夠有威懾力、法律宣傳不到位。
(四)教育目標與現實需求脫節
一方面是家長教育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精神、情感上的關懷,家長忙于工作缺乏與孩子溝通交流,孩子在現實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將情感轉移到虛擬的網絡空間尋找存在感。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忽視對網絡道德的教育,大學公共思修課的教材比較陳舊沒有隨時代變化而推陳出新,大學老師在講課時局限于傳統德育教育,局限于教材內容,只是注重理論灌輸,只重視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不重視網絡道德的教育。
三、改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路徑
(一)利用傳統道德文化豐富教育內容
網絡道德雖然是一種新的道德形式,但是它不能脫離社會道德而獨立存在,仍然屬于道德的范疇,這就決定了它們之間存在關聯性,并且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具有當代意義的價值觀念。如先義后利、修己達人、誠信慎獨、知行合一。《中庸》里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大學》提出三綱領八德目: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價值觀念都是可以用來教育學生的寶貴資源。另外增添網絡道德教育模塊,學校開設“網絡道德是什么”“網絡失范行為研究”“網絡人格培養”等課程,幫助大學生明確網絡道德概念、明了網絡失范行為、意識到網絡道德失范后果、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7]。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麥克萊倫也指出:“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輸,因為實踐美德要求一種自覺意識和自由選擇的素質。”[8]要實現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的改善離不開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提高自律能力,所以應該特別注意對大學生進行“慎獨”教育,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
(二)加強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的一般觀點和根本看法,“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價值觀念,不是這樣的價值觀念,就是那樣的價值觀念,總會有一種價值觀念為人所把握,總會有價值觀念為他解釋生活的意義。”[9]在進行價值觀教育中注意運用美學原理,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告訴學生們網絡技術對人生只是具有工具意義,只有審美態度才能回到生命自身,要用審美態度去看待網絡世界。“用審美態度來引導科學態度,科學才能健康發展,才能有益于人類,科學也需要美好的情感來滋潤”[10]。
(三)發揮朋輩引領作用,發揮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作用
“朋輩群體亦稱同群體,是非正式的首屬群體或初級群體,指年齡與社會地位相近者的結合體。”[11]法國作家莫羅阿曾說過:“學校里的同學是比父母還好的教育者。因為在同輩群體中,沒有等級分明的權威體系,群體成員的關系顯得親密、經常而且主要是平等相處。”大學生普遍認為同輩之間是通過平等的態度和語氣互相交換意見和看法,彼此之間有著共同或相似的生活環境,因此往往就某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即使存在不同意見,他們也不會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如果與老師觀點發生沖突,往往會認為這是老師在教育自己,自己處于被動、不平等地位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教育效果。朋輩作用啟發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充分利用朋輩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即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這需要教師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下教學并更多融入學生生活中,在與學生交流中發現并培養意見領袖,使之成為班級工作的好幫手。通過意見領袖對存在網絡道德缺失行為的同學給出指導和建議,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師的直接教育更有優勢。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歐文指出“消除那種容易使人性產生罪惡的環境,罪惡就不會產生。代之以適于養成守紀律、講規矩、克己穩重、勤勉耐勞等習慣的環境,這些品德也就可以形成。”[12]建設有特色、有吸引力、受歡迎的大學生網站,在校園網站上開設社會熱點問題評析欄目、教授解讀熱點問題、定期安排老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推送積極健康向上、體現“正能量”的精品軟文,既豐富大學生知識也宣傳主流意識形態,進而搶占網絡輿論陣地的制高點,幫助學生在浩如煙海的碎片化信息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抵制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肖虎.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表現與成因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0).
[2]王若水.“異化”這個譯名[J].學術界,2000(3).
[3]魏雷東.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4]王輝.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3(3).
[5]謝桂山.網絡化的道德意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6).
[6]李忠新.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8]詹姆斯·麥克萊倫.教育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8:34.
[9]蘭久富.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1.
[10]趙士林.美學十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8.
[11]楊德廣,晏開利.中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8.
[12]歐文選集: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