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琦 魯志杰
摘 要: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對青院與集團的關系、青院文化與集團企業文化的關系等進行分析,旨在說明青院作為隸屬于集團的唯一一所高等職業院校,在服務集團企業文化建設方面不僅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關鍵詞:企業文化建設;必要性;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265-02
一、必要性
(一)青院的責任所系
青院是中遠的青院。青院建于1976年,隸屬于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是一所集高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為一體的全日制航海類高職院校,是全國最大的國際海員培訓基地,也是中遠集團培訓中心和中遠集團黨校。青院是中遠的青院,既明確了青院隸屬于集團的事實關系,更是青院全體師生員工的統一共識。因此,為集團企業文化建設加強科學研究、提供文化資源、培訓專業文化建設隊伍,是青院的使命所在、責任所系。
2014年,集團黨組下發了《關于2014—2017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教育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為青院發揮培訓中心和企業黨校作用,開展經常性文化培訓指明了方向。李云鵬總經理指出,“要充分體現作為中遠集團培訓中心和中遠黨校的價值,想方設法培養集團未來大量需求的航運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國際物流人才和黨務政工人才”,對青院履職盡責、服務集團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求。
(二)青院內涵建設的客觀需要
青院內涵建設需要集團企業文化的引領。在2012年8月第六屆黨代會上,青院明確提出了“強化內涵,發展特色,凝聚力量,爭創品牌,建設國際知名航海職業院校和一流企業培訓中心”的奮斗目標。其中,把內涵建設放在了首位。中遠集團企業文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強調艱苦奮斗、團結拼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宣傳力和推動力,是引領青院職工奮發圖強的文化紐帶和思想基礎。
青院內涵建設需要集團先模人物的感召。對青院而言,強調內涵建設,就是要緊緊抓住質量主線,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管理服務水平。近年來,集團涌現出了天福河、新盛海、樂從輪、Sevan650項目組、中遠希臘比雷埃夫斯集裝箱碼頭等先進集體典范和呂觀榮、冷聚吉、馬道樂、鄭國靜等先進個人楷模。在服務集團企業文化建設的同時,青院不僅可以深化企業文化研究、推動企業文化落地,而且可以深層次挖掘集團一線先進文化典型,通過榜樣示范作用推動青院內涵建設。
(三)青院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融知識、能力(技能)、素質教育于一體的系統體系,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的雙重性質。當前,學生擁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并非是決定就業質量的唯一因素,企業更看中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即個人基本素質、基本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這不僅要求畢業生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求學生進入企業后能夠主動融入企業文化,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一方面,青院在服務集團企業文化建設的同時,也參與到集團相應的生產、建設、管理等諸多領域,鮮活的文化案例直接反作用于青院的教學、培訓和管理服務,能最大限度推動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相融合。另一方面,集團企業文化對青院文化具有激勵和對接作用,青院又可以借鑒集團企業文化,通過“教育前移”和“教育補程”打造校園文化軟環境,為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營造文化氛圍。
(四)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和市場銜接上存在兩難矛盾:一方面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一方面是許多企業難以找到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解決矛盾的出路在于校企聯合,而廣義上的校企聯合就是指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與和諧共贏。深度融合是因,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當前,一些高職院校在文化建設中沿襲普通高校的校園文化過多,而脫離企業文化環境,缺乏職業教育特點,畢業生質量得不到企業認可。和諧共贏是果,體現企業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的互動關系,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校企文化深度融合,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和文化制度創新,對于學生實現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角色過渡和企業選聘優秀人才、形成核心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此外,基于青院與集團隸屬關系基礎上的校企文化深度融合與和諧共贏,對于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同樣具有戰略意義。
二、可行性
(一)青院文化與集團企業文化的關系
集團企業文化是青院文化的根本和靈魂。青院始終堅持集團“求是創新、圖強報國”的企業精神與“全球發展、和諧共贏”的企業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了獨特的文化內涵。
航海文化元素方面,在環境營造、文化活動、素質教育、專業教學中,青院都自覺融入航海文明、航海精神、航海技能等航海文化元素,師生員工有較強的航海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軍事文化元素方面,通過作風制度化、行動軍事化、秩序規范化和活動群體化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是青院的辦學特色之一,在青院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文化元素方面,建校38年來,幾代師生的知識、能力、人格在青院升華、結晶,在精神、制度和物質層面積淀了豐富的大學元素,形成了師生員工共同的精神家園。總之,青院文化與集團企業文化的內在統一性,及其在面向市場、突出航運特色、挖掘管理效益、弘揚人本精神方面的獨特性,為青院更好的服務集團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可能。
(二)理論研究優勢
建校以來,青院堅持“立足中遠、依托行業、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在探索文化建設規律、傳承集團企業文化、豐富青院文化內涵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專業研究方面,目前青院開設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技術、船舶工程技術、物流管理等12個專業,課程設置涵蓋了集團航運、物流碼頭和修造船三大主業。青院教師多數有企業或航海工作資歷,對企業文化理解較深。加之青院強調將職業素養培育貫穿教育全過程,因此教師的專業探討和教學研究本身就是企業文化與青院文化的對接。在專題研究方面,青院基礎部設思政教研室,開設《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必須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船員心理學》《企業文化管理》等課程緊緊圍繞集團企業文化和業務特點組織教學,直接服務于集團企業文化建設。在“產學研用”方面,青院先后組織文化骨干主編了《中遠發展史》《船員思想教育讀本》《航海人文素養》等書籍,并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文化建設項目。近十年來,青院獲得教育部、交通部、山東省、青島市和中遠集團等立項項目140余項,其中集團立項項目50余項,直接或間接服務于集團企業文化建設。
(三)文化培訓優勢
與集團其他二級、三級單位相比,青院是教書育人、涵養文化的書香陣地,承擔著為集團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神圣使命。一是物質文化標識明顯。青院的試聽系統、環境布局既體現了集團的企業文化元素、核心價值理念和經營業務特點,又彰顯了獨特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管理制度、辦學特色和歷史積淀,如中遠集團旗、中遠集團歌、榮譽陳列室等,為服務集團文化培訓創設了真實的文化氛圍。二是研究發展部、培訓工作部牽頭,依托基礎部精品課程建設和文化教育優勢,在承擔集團“三個三百”人才培訓、中散集團“船舶政委培訓班”等培訓中,積累了宣貫集團企業文化理念、增強價值觀認同的豐富經驗。2011年以來,青院進一步加強與集團及二級、三級單位的交流合作,在推動集團安全文化、廉潔文化、責任文化、精益文化落地上進行了積極探索,面向企業、服務企業、與企業合作共贏的文化培訓理念更加牢固。
(四)資源供給優勢
一是青院政研會的資源供給優勢。多年來,青院政研會圍繞集團企業文化建設需要和集團政研會理論研究實際,積極組織資深教師和專家學者成立專門課題組進行專項文化研究,同時,積極整合學院內部科研力量,認真研究新形勢下教職工思想工作規律和特點,為集團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可靠素材。二是集團培訓中心的資源供給優勢。與集團其他層次和類型的教育培訓相比,青院作為集團培訓中心,師資儲備和文化資源整合功能更為強大。中遠集團重視集團培訓中心的作用,明確提出以集團培訓中心為平臺,加強文化資源整合,實現文化資源優化與合理配置。隨著青院“培訓三化”的實施,青院的文化資源供給優勢將更加明顯。三是集團黨校的資源供給優勢。集團黨校成立以來,先后培訓集團各級黨員干部1 450人次,為集團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積累,在制度建設、課程設計和組織管理方面較為成熟,具備承擔高層次文化培訓的能力。
三、結語
青院是一所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是山東省首批特色名校之一。建校以來,青院始終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鑄中遠教育品牌”的辦學指導方針,以中遠事業為己任,在服務航運企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具備服務集團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優勢、文化培訓優勢和資源供給優勢,能夠為集團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張德.企業文化建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周濟.產學研結合是高職發展的必由之路[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1).
[3]陳德峰.論校企文化互動的教育價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8).
[4]梁建平.校企合作是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J].職教論壇,2003(1).
[5]楊林,馬順彬.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思考[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
[6]包發根.將優秀企業文化融入學校[J].高等農業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