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學
摘 要:“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思維過程。”在教學工作中,有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迅速地掌握數學知識,壓縮掉新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導致學生缺乏數學問題的深層次的思考和創造性研究,這樣,就放棄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機會。
關鍵詞:體驗知識;產生;發展;形成;遷移
一、經歷“做”的過程,體驗知識的產生
現代教學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學習知識,而不能單純用耳朵去聽數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和發現問題,將靜態的知識變為動態的探索對象,感受知識發生的過程。如《投針試驗》是概率統計的模型,教師既不要提前給以暗示,也不能道出答案,而是一切活動讓學生經歷、體驗、感悟。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親身體驗“當試驗次數較大時試驗頻率穩定于某一個理論概率”這一原理。
二、經歷“猜”的過程,體驗知識的發展
猜想是數學教學中一種極為重要的思維方式。許多偉大的數學公理、定理,往往都是先有猜想,然后加以驗證,得到確定的,可以說,猜想是創造力的源泉。
比如,在學習了“邊邊邊”和“邊角邊”判定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繼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鼓勵學生觀察猜想,在猜想中讓思維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在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發生。
三、分享“講”的過程,體驗知識的形成
數學課要重視揭示定理、公式、法則的形成過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索、歸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讓學生面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及時與同伴分享,學生就會你一言、我一語,茅塞頓開。
四、感受“悟”的過程,體驗知識的遷移
數學教學中,絕大多數新知識是由舊知識引入的,許多問題是從生活中提煉的,可以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舊知中產生困惑或新的情境,激發認識新知、發現新知、悟出“新知”,經歷知識的遷移過程。
五、優化“用”的過程,促進能力的提升
數學新教材內容最大的特點是由原先模仿運用轉化為探索研究到運用。所以,要優化“用”知識的過程,更多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發現。許多問題的答案具有不確定性,教學中出現這類問題時,發動學生展開辯論,更能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求異和創新精神通過展示多種解題策略,從而達到共享和超越。
參考文獻:
康知芳.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兩則《江雪》的教學片段引發的思考[J].中國教師,2011(2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