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時俊 荊鴻輝
【摘要】在高中階段教學中,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取決于很多方面的影響,出于解決高中階段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性,開展高中學生有效學習的影響因素調查。最終得出家庭因素、教師因素、學習因素、學生因素四大方面對學生的有效學習過程有很大的影響。找出影響因素,從而制定相應策略,提高高中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影響 有效學習 因素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貴州省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實驗立項課題《中學生有效學習的指導策略研究》(課題號為:2012B23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177-02
一、研究背景
高中階段在人的學習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要性不光是決定一個學生即將走向的高等教育階段或是踏入社會,更是一個人心智漸趨成熟,并培養終身學習習慣及能力的階段。雖然對教育者來說,一個班集體中學生基本上都處于學習的狀態,但有效性有多少,哪些方面影響學生的有效學習,如何指引學生去有效性學習,將成為一個有意義的研究內容。
二、研究步驟
1.選取不同層次班級發放《高中學生有效學習的推動因素》調查問卷(發放數量為300份)。
2.回收發放的調查問卷并對數據作分析。
3.針對所得數據開展分析研究工作。
三、高中學生有效學習的推動因素
有效學習的推動因素分為四個大的方面:即家庭因素、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學習環境。
1.家庭因素
主要是指和睦的家庭關系。在所列的調查選項中,學生認為家庭和睦對有效學習的推動很重要的為204人。從這個數據上來看,作為學生雖然在家中的時間不多,但細微處的影響仍會對學生的有效學習產生很大影響。家人關心的程度,家人交流的氛圍都會對學生有效學習的推動起到關鍵作用。
2.教師因素
(1)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師德水平。教師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位教師能否全面正確地理解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能否把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貫徹到他的日常教學中;他是否樹立了素質教育觀念、終身教育觀念、創新教育觀念,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認為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等,都將影響到他的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當一位教師關注學生的考分比關注學生的成長還重要的時候,學生學習的熱情、興趣就很難調動起來。
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先進的教育理念,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師德,不是指外在形象,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味的體現。人們之所以不重視師德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才輕德”的意識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師德在教學有效性的影響中是隱性作用的發揮。
(2)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認為此選項對自己有效學習有推動因素的同學有218人,說明在學生有效學習的推動因素環節,教師的知識水平并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而教學方法的針對性、科學性才是教師角色因素的第一要素。
針對性,即傳統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再好,如果不對所教班級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也不會對學生的有效學習起到推動的作用。
科學性,這一條原則是與第一條針對性原則相互補充。我們既要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學,也要在針對性上進行科學性規劃。比如一個班的學生很喜歡一個教師的上課,可以得出該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但未必能說明該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因為有些教學方法,只是滿足于學生的低端興趣,而并非真正地是對學生有效學習有所推動。換句話說,熱鬧并非一定有效。
(3)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教師的專業化素養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教師專業化,首先是學科知識水平的專業積淀。一個不懂自己學科基本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勝任某一科的教學任務的,從而更不必談對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掌握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另外,除了學科專業知識外,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也很重要,它能讓教師更好地了解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所謂的有效,從某種程度上就是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與學科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推進,新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教材、評價標準等,使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面臨許多新問題,出現很多新困惑。教師應該不斷學習,主動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4)教師的語言魅力及心理品質。教學的過程主觀上是通過語言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效向學生傳達的過程。語言表達所展現的魅力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有效學習。如若對基本的介質——語言都不感興趣的話,那么又怎么會對介質傳達的信息感興趣。
教師的心理品質與教學的有效性之間也有較大的關系。從修改品質來看,教師廣泛的興趣和愛好、自我控制力、意志力、民主平等精神都會對教學有效性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他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影響教學目標的制訂進而影響到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二是通過影響教學策略的選擇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5)鞏固練習的適當性。在學生有效學習的環節中我們看到,如果練習的量很大,那么學生會對此學科心理及身體負擔過重,甚至可能阻礙學生對該學科基本的學習興趣。如果練習的量很少或者沒有,那么學生在開展完課堂學習后就會對該學科松懈,去進行其他科的課后練習。根據木桶定律,無論是什么原因,都會造成某些學科的短板,從而出現無法合理進行所有學科知識汲取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課后設定適當的鞏固練習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于學科,都能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3.學習環境因素
選擇學習環境因素對高中學生有效學習有推動作用的學生有225人,分為:
(1)良好的課堂氛圍。一個學生在高中階段對班組進行選擇,正好說明了課堂氛圍對學生有效學習推動的重要性。學生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氛圍中并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角色,而是一個整體學習氛圍的參與者及受益者。課堂學習氛圍的形成,將會對其中的任何一個獨立分子產生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應對課堂學習氛圍進行良好的引導和規范,從而使整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產生有效的推動。
(2)安靜的學習環境。班級是一個學校的小單元。安靜的學習環境則是對整個教學校園的基本要求。現代社會的物質層面對中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性,有條件的學校,應在最大限度保障整個學習校園的安靜性,從而保障學生的有效學習。
4.學生因素
學生人體因素對有效學習推動因素所占的影響力最大,有220名同學選擇。說明有效學習的推動因素主要來自于學生本身。從幾個方面的問卷數據可以得出:
(1)正確的學習態度。認為正確的學習態度能推動有效學習的學生為217人,說明態度正確,將在助推學生有效學習的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一個學生只有學習態度正確了,學生自身才會對學習科目感興趣,才會對學習知識付出全身心的精力,也才會有效學習。
(2)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在學習過程中自學地去規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將起到重大的作用。對于學生個體而言,自身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有效促成自己主動去學習,把學習的過程當作一種自身的任務去完成,而不是無計劃性、目的性地去開展學習,不能將學習效益在相對的時間最大化。
(3)良好的學習心態。高中學生的知識收益,將從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習心態。心態良好的學生,在遇到挫折時能讓他正確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冷靜的思考,沉著應對,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的正確與否在所發問卷中學生選擇196人。因為人生觀的遠近,將決定價值觀的大小。只有立足于正確的人生觀下,才能去正確地認識知識的價值,也才有可能去將心思投入到學習中去。
(5)學科興趣。興趣是第一良師。學生只有對自身未知知識感興趣,才有可能主動地獲取相關知識。才會在學習環節投入更多的精力,才會主動地去質疑求證知識的正確與否。
(6)良性競爭與師生溝通。學生在學習環節中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一個單元中的一分子。競爭的良性循環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使同學之間不斷地出現互相攀比學習的情況。這樣的良性循環,將會使他們的知識獲取量被反復刷新。
四、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經過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精心設計教案,確保教師上課行為的有效性
一位教師外在條件及基礎知識的掌握再好,如果沒有將自己的知識水平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理解方式產生有機的聯系,教學效果也會很低。有效教學關注的是學生從教學內容中選擇、吸收了多少,即有效知識量的高低。這就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為了提高有效知識量,教師的教案設計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精心選擇并加工。
2.以學生為學習主導,教學思維跟著學生走
教師應該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實際反應和產生的問題,動態生成教學程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讓學生通過主觀能動的學習,完成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目標。
3.因材施教,制定差異教學策略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相同的教學內容及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因材施教,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以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感受到收獲信息的有效性。
4.注重開放、自主、合作式學習
有效教學常表現為各種教學方式的和諧運用,使教學成為開放動態的平衡系統。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分工的一種學習模式。這樣既鍛練了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又能博采眾長。使得相同學習時間的效果更加好。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有效地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獲得相對多的知識較好的學習方法,而這兩個目的的實現,只有通過課堂主體的學生及課堂引領者的教師雙方角色的契合才能達到。
參考文獻:
[1]賈波.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師因素分析.中國民族教育.2009(07)
[2]張玉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及實現途徑.基礎教育研究.2009(7A)
[3]呂憲軍,于德江.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評價策略.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