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實踐能力薄弱,動手能力不足問題,從教室下企業實踐現狀,主要目標,頂層設計,系統設計,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并給出了解決的途徑,即建立“開放型”的師資隊伍體系,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頂層設計 系統設計 條件保障 開放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180-02
1.實施背景
1.1 校企合作是推動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中國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校企合作成為提升內涵、提高質量、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然而,眾所周知,面對中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遇到的瓶頸與阻力, 如何選擇合理的路徑、制定科學的策略,已成為推動中國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訴求。
1.2 職業院校教師下企業實踐現狀
教師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因素,是職業教育的最終執行者。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專業教師的主要來源途徑是普通高校畢業生,高等教育體系使得他們在專業實踐能力、實踐經驗缺乏;另外,專業老師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訓基地和優質的培訓教師,使得學校對專業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效果難以真正適應社會需要。下企業鍛煉在實踐中執行力度不夠,有的學校還停留在學校下發一份表格,教師找個企業蓋章了事階段,教師下企業鍛煉成了學校評估和教師評職稱時才要去做的一項工作。
2.主要目標
2.1找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敲開企業了解校企合作機制的大門
主要是以教師下企業實踐作為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通過在校教師下企業的宣傳,逐步建立企業了解學校、了解校企合作機制,增進校企感情,進而接納職業學校師生下企業實踐的機制。
2.2 建立多渠道聯系,開放型的教師團隊
為體現以就業為導向,強化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首先必須解決在校教師自身動手能力不足問題,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不僅要讓教師有“雙證”,更要有“雙能”,即一方面著力培養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另一方面要著力提高教師參與生產和服務的能力,使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與生產實踐能力同步提高。
3.工作過程
3.1頂層設計,明確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路徑
明確多種途徑,使下企業實踐內容和方式多元化,督促全體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產實踐中去,以期讓所有專業教師都能找到切合實際的提升動手能力的通道。為此,學校專門推行“4+3”模式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即專業課教師每周有4天用于教學,余下3天中1-3天用來參與生產實踐和社會服務;改變教師企業實踐的考評方式,變終結性評價為事前審核與過程管理結合。每年由專業課教師申報企業實踐內容和方式,平時,由學校進行動態質量監控,年底由學校集中對照個人申報表進行考核,并在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指標體系中加入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工作考核評價的內容。
3.2通過四種途徑初步建立開放型教師隊伍體系
3.2.1 以示范校建設為契機,構建多方平臺,強化在校教師社會實踐服務
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校的熱情性高,企業的積極性低,即企業“一頭冷”,出現該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學校追求的社會效益與企業追求的經濟效益之間不能對接。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各級領導積極研究解決對策,提出教師身先力行,打響校企合作的第一炮。2013-2014年學校先后安排專業能力相對深厚的8名位專業教師利用假期或無課時間,至榆林市新世紀造價公司、陜西華油建筑公司榆林項目部、榆林市盛景房地產公司、榆林承億建筑工程公司等企業掛職鍛煉。
3.2.2 給企業一線工人提供基礎培訓,相互學習,實現共贏
農民工在城市建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缺少必要的或有效的教育培訓,導致建筑質量、安全生產等問題時有發生。我校教師在下企業鍛煉中了解到,基層中有大量的農民工對專業基本知識缺乏 ,只能去做一些純體力性、低收入的工作,他們有很強烈的學習專業知識欲望,哪怕是很基礎的,為此,學校選派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為村組及建筑企業中工人進行實用建筑技術培訓,先后舉辦了“測量測繪基礎”、混凝土基礎知識講座“建筑電梯安裝”、“建筑通風系統”、“塔吊知識培訓”、“建筑給水系統”等多個當前熱門專題培訓班。
3.2.3 拓寬教師來源途徑,實現多方參與的開放式教學
開放式的教學離不開兼職教師隊伍,開放辦學形式和特點決定了需要聘請大量的兼職教師,同時其突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決定了兼職教師勢必會在教學中發揮獨特的作用,成為學校辦學的重要依靠力量。從2012年起,學校先后聘請榆林市10家大型建筑企業的專家、我校往屆的畢業生來校擔任兼職教師,定期輪流來校做講座或授課。同時,我校積極聘用已退休的建筑公司技術工人,長期擔任主要專業課特別是實訓教學的任務。他們在建筑行業已有穩定的人脈關系,帶學生去工地現場教學相對容易一些,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這些優勢是在校老師所不能比擬的。
3.2.4 拓寬教師成長途徑,多渠道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隨著教師年齡結構的變化,學校青年教師的比例逐年增加,為了使青年教師盡快勝任教學,加快他們的成長步伐,學校立足現實,科學制定培養策略,從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教學行為、促進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入手,通過開展“百課百評”、“創新杯”教學競賽、省說課比賽、骨干教師示范課等活動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調動他們的潛能,促使他們目光聚焦課堂,潛心研究教學。學校與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神木職教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學校在師資培養上保持長期合作,在這種多渠道模式培養下,教師在各種比賽中獲得佳績,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學校的骨干。
4.主要成效
通過深入推動教師下企業實踐活動的開展,打造了一支有較強課堂教學能力和生產實踐能力的“雙能”型教師團隊,通過強化社會服務,也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也取得豐碩成果。目前,我校建筑工程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普遍較強,每學期至少5-8名教師深入企業,深度實踐。一方面教學水平有了實質性提高;另一方面,一部分老師現已成為企業的兼職員工,拿到了企業發給的報酬,為企業作出了貢獻,是校企合作實現“共贏”的典型案例。
5.體會與思考
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者,教師隊伍的合理配置和能力培養是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教師要下企業“先做工程師,再做講師”,是真正實現“開放式”教育的首要因素。從學生測評來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更受學生歡迎。通過系統設計,構建社會服務平臺,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社會服務中去,把為企業服務和教師的專業成長結合起來,達到了校企雙贏的效果。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時間應為常態, 教師經常性的深入社會及生產實踐,了解社會及行業人才狀況和人才需求,反過來,社會及行業也通過教師了解了學校狀況及專業設置和師資水平,是學校樹立形象、信譽擴大對外宣傳,實現名牌競爭最有力的形象代言人。
作者簡介:
王璟(1979年-),女,漢族,榆林農業學校講師,工學學士。研究方向:工程造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