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教育思想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要通過提高人文素養使人獲得更自覺、更高尚、更高雅,使現代人擁有更開闊的心胸,更加重視精神追求。這種思想狀態也在逐漸被各個行業所需要,本文就對人文教育在現代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展開討論,希望給廣大的醫學工作者以啟發。
【關鍵詞】人文教育 思想 現代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242-01
20世紀以來,醫學科學的發展由器官、細胞、分子到亞分子,日趨精致細微。在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對物的依賴基礎之上、技術和資本的沖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動力的時代,醫學發展和醫療實踐偏離了“懸壺濟世”的宗旨,喪失了對人的關懷,所以,處理好醫學人才培養中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關系,成為當代醫學教育甚至醫療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醫學人文教育體系的確立
(一)公共基礎性人文課程
這類課程一般包括醫學史、社交禮儀、藝術素質教育等,只要面向醫學院中一年級的學生進行,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醫學生逐漸了解醫學,認識醫學,認識到醫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堅定求醫信念,增強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即教會學生如何做醫生,做什么樣的醫生。
(二)醫學基礎性人文課程
這是一類從宏觀角度論述醫學的人文社會性質,深入闡述醫學與社會關系的相關課程,主要包括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醫學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社會學等,一般面向二、三年級學生。隨著現代高新技術應用于醫學實踐,如人類基因工程、生育控制工程、器官移植等技術,為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倫理、法律問題。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出現、安樂死的爭論、衛生資源分配的公正性等問題逐漸增多,醫學的價值又在哪里,醫學需要以人文社會的視野來重新審視。在這一階段,會使學生跟深入地思考人性,并自覺運用所學的人文知識認識疾病,強化醫學本身所蘊含的人道主義色彩。
(三)醫學專業性人文課程
這是為了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從適應醫療活動的圍觀角度出發所設置的一類醫學人文課程,主要包括醫學心理學、健康教育學、醫患溝通等,一般面向四、五年級學生。通過醫學專業性人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為深刻的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除生理因素外的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
上述三個層次的醫學人文課程,從一般到特殊,從宏觀到微觀,構成了較為完整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在這個體系框架中,將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醫學史、醫患溝通學、醫學法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七門課程為核心,把醫學人文教育貫穿在醫學生的全程教育中,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果。
二、醫學人文文化氛圍的營造
隨著醫學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服務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轉變,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種種轉變則是重新以“人”的視角和價值回歸醫學的本質。由此可見,醫學的本質、發展以及新時期人類對健康的需求,要求我們培養大批具有醫學人文精神的醫學人才。
(一)在醫學課程中進行人文滲透
醫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每個醫學課程的產生和發展,都凝聚著人類不斷探索求知的心血。通過對醫學課程發展史的學習,可以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加深對醫學的理解,認清發展規律。解剖學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作為醫學啟蒙課程,在其授課的過程中加入人文知識,不僅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人體的正常生理結構等解剖學知識,同時還為學生理解醫學的“社會屬性”為提高人性化服務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明確醫學生的責任。
(二)醫學實驗中的人文培養
以臺灣慈濟大學的解剖課為例,教師將4名學生為一組,解剖一具尸體,這具尸體叫作“無語良師”。在上課前一學期,學生要去拜訪這位“無語良師”生前的家屬、同事,了解他的平生,并將他的照片、簡介裝裱在走廊上。在上課時,舉辦一個肅穆的追思會,家屬和出家師父也一起參加。學生代表作感恩發言,向“無語良師”和家屬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讓家屬做最后的告別。在此時,學生面前不再是一具沒有生命的尸體,而是讓他們感激的“無語良師”。在此次教學中,“無語良師”得到了足夠的尊重,維護了最后的尊嚴,家屬的感受也得到了重視,而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真正懂得了尊重。這樣的醫學教育也恰當的體現了人文教育。
三、醫學人文教育管理機制的健全
(一)設立醫學人文教育的組織機構
健全醫學人文教育的管理機制需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和完善醫學人文教育的領導機制。高校建立醫學人文教育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的醫學人文教育工作,在保證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方向的同時,設立醫學人文教育的管理機構,組織協調人文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真正的將醫學人文教育納入到學校整體的教學管理中,保證醫學人文教育能夠真正落實實施。
(二)擴展醫學人文兼職教師隊伍
在國外,許多醫學院校都請臨床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研究工作者講授醫學人文課程,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由于我國醫學生都是由高中畢業直接錄取,對醫生和醫院了解甚少,尤其低年級的同學沒有接觸過臨床,對醫學實踐沒有具體的認識,所以學院可以通過臨床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科研工作者在醫學人文課堂兼職教學,講授在實際工作中發生的醫學人文案例,吸引學生興趣,并讓學生對相關問題產生真正的思考。在兼職工作者的講述中,學生會更理解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種種情況,并引發學生對實際工作中狀況的人文思考,在思考中總結經驗,最后融入到學習與工作當中。
醫學人文精神是醫生與患者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紐帶,對醫學生進行系統的醫學人文精神培養是其職業生涯的必經之路。對醫學學生人文的教育意在使醫學生在學習人文知識的同時,能夠于內心深處積淀出關于生命、健康以及死亡、疾病的正確觀念,真正理解醫學的含義,并發自內心的敬畏生命,理解病人。對于人文的培養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醫生隊伍的整體素質培養,才能把人文真正融入到現代醫學應用當中。
參考文獻:
[1]徐曄,潘榮華.新時期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檢視與提升之道[J].傳承.2012(06)
[2]葉正平.醫學生就業觀功利主義傾向的偏差與矯正[J].西北醫學教育.2011(04)
作者簡介:
孫艷琴(1975.4-),漢族,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臨床護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