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劉艷麗
【摘要】醫患關系是當今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有利于醫療活動的順利開展和社會穩定。醫患矛盾在當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凸顯出來,究其原因涉及市場經濟、醫療體制、媒體炒作、醫院管理、社會道德等社會各個方面,然而醫患溝通不暢、低效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醫患關系 醫患溝通 友善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247-02
近年來,我國醫療糾紛頻繁發生, 醫患關系日趨緊張。據中國醫師協會統計,90%以上的醫患糾紛實際上都是由溝通不當造成的。[1]
本研究將從醫患溝通角度切入,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的友善價值觀,以社會學中的社會角色扮演等理論為支撐,借助對相關文獻的考察,結合實際案例分析,通過對醫生患者雙方進行分析研究,探索解決溝通方面切實可行的措施與辦法,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順利構建。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在前人研究成果中,在友善價值觀這一視角下對醫患關系進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見。
一、“醫患”社會角色、“醫患溝通”概念導讀
1.醫患社會角色理論
醫患關系主要是指醫務人員在診斷、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與患者所建立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是在醫療實踐過程中醫患相互之間的聯系,他是醫療活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在醫療實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951年,美國社會學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首次引入“病人角色”概念,認為病患行為是一種“制度化的角色”,從醫患雙方的社會角色、社會態度和社會行動等方面研究醫患關系,為醫學社會學研究醫患關系奠定了基礎。[2][3]該理論界定了醫生與患者雙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既適用于患者本人也適用于與患者互動的醫務人員[4][5]。
1.1病患角色
在西方社會中,“病患角色”包括四種情況:1)病患喪失對疾病的負責能力;2)被豁免正常社會角色的病患;3)不是假裝的病患;4)病患承認病患并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治療[6]。
1.2醫生的社會角色
醫生角色是指處于特定的醫患關系中,具有一定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能,以及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治療工作為已任的醫務工作者[6]。
2.醫患溝通
2.1醫患溝通概念
周冀英認為醫患溝通是“醫務人員為了促進、維護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因就醫診治而發生的信息、意見、情感、愿望等傳遞、理解與交流的行為過程”[7];王錦帆認為醫患溝通“是在醫療衛生和保健工作中,醫患雙方圍繞傷病、診療、健康及相關因素等主題,以醫方為主導,通過各種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徑交流,科學地指引診療患者的傷病,使醫患雙方形成共識并建立信任合作關系,達到維護人類健康、促進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目的”[8]。
2.2醫患溝通意義
醫患溝通具有重要性,是人際溝通重要的部分。醫患溝通在實踐上也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能保證醫務人員正確診斷疾病;更有效地診療疾病;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與升級;從而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只有基于這樣一種人文的理念去引領和倡導,我國的醫患溝通存在的問題一定會有所改善的[9]。
二、當前醫患現狀及社會角色視角下的案例分析
1.醫患現狀
2012年3月24日,“丁香園”發布了一則《中國大陸近年惡性醫患沖突案例簡編》,該網站通過網絡檢索,從媒體公開報道中梳理出了從2000年至2009年7月的124起惡性醫患沖突案例。在丁香園網站的匯總資料基礎上,從網絡搜索進行擴展研究發現:從2000年至2012年4月20日,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共發生醫患惡性沖突145起[10]。
2.醫患關系現狀-醫患糾紛典型案例分析
2.1案例陳述
尹女士在2012年初懷孕,期間到某醫院多次產檢,2012年12月尹女士產下一女,但是發現出生的女兒頭部畸形,經鑒定是無腦兒。但是在懷孕期間的多次產檢,醫院都未告知。事后,尹女士將醫生起訴到法院,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
在本案中,尹女士的女兒經鑒定屬于無腦兒,依照法律規定,醫生應有告知義務 說明情況,并提出終止妊娠的意見,但醫生卻沒有告知你,即沒有盡到法律規定的告知義務,因此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2.2案例分析
該案例中患者尹女士出于信任選擇一家固定的醫院進行產檢,醫生沒有履行告知義務,沒有跟尹女士進行有效及時的溝通,致使其在孩子出生后才得知孩子是無腦兒,身體心靈都受到極大的打擊。該事件折射出我國醫患雙方,醫院管理、司法領域、社會心理的諸多問題。
(1)患者的角色:尹女士選擇一家固定的醫院進行整個孕期的產檢,可見患者對醫療的渴求度之高。同時,堅信醫生的專業權威性,對醫生的期望值極高,渴求孕期健康。可以想象,當她躺在檢查臺上、手術臺上,把對于人生最重要的延續交給醫生時,她一定覺得把自己的大半個身家性命交給了醫生,那是她一生中意義重大的時刻。當孩子出生后尹女士才得知孩子是無腦兒,她以及每一位家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2)醫生的角色:在診療過程中,醫生并不具有完全的能力確保胎兒完全健康無異,一是由于技術能力的限制;二是由于主治醫生的各種因素,本來可以預防、避免或終止的意外沒有及時告知——這就是法律中所認定的醫療事故。檢查醫生或者主管醫生都有告知尹女士任何情況的責任,而且無腦兒在正常孕檢中也有出現的可能,知而不告,實在有違醫生職業道德。
(3)醫院管理:醫院在政策制定和監管力度上有欠缺。
(4)司法反思: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我國多以民事法律關系予以界定。醫療訴訟的專業性強,對醫療鑒定的時間較長,這都會影響醫患官司的進行。
(5)社會心理:在醫療和醫療事故的判定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信任。病人對醫院和醫生、對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成員、對法院的信任,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中出現信任的缺乏,都會導致患者對結果不滿,從而產生過激行為。然而,社會環境已經導致社會心理知覺發生偏差。于是面對一個對自身不利的治療結果和鑒定結果時,患者是持本能的反對和抵觸。當不良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必須要尋找某個出口。
三、和諧醫患關系影響因素分析
1.現狀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醫患矛盾日益凸顯,有調查表明,48%的醫生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在于溝通太少,有50%的患者認為醫患之間缺乏溝通[11]。
2.本質
信任危機是影響醫患溝通的本質所在。當前社會呈現一種信任缺失的狀態,在醫療中也同樣存在,表現在醫生與患者之間——缺乏信任。由于醫療體制的缺陷讓醫院不堪負荷,使得醫生成了賺錢的機器,患者在背負經濟負擔的情況下,還要忍受疾病的痛苦。在診治過程中,擔心醫方會不會優先患者的利益,這就把矛頭轉嫁到醫方頭上,形成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醫患之間缺乏信任,而這種信任危機始于溝通[12]。
3.溝通理念的缺乏和不足
3.1醫生責任心不強
在所有糾紛中,由于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夠造成的過失性醫療糾紛占有絕大比例。沒有了溝通意識,就沒有相應的義務,責任心也不強。
3.2患者的客觀需求及醫生的意識滯后
由于醫生的意識滯后導致患者在客觀需求上不能很好的實現。患者維權意識的提高也是醫方意識滯后的后果[9]。
4.醫患溝通技巧的缺失
4.1醫方的教育、培訓的缺乏和自身素養的缺陷
理念是素養的核心,如果醫務人員的理念不轉變,很難提高自身素質。這就說明要加強醫方主觀意識上的溝通,進行相關的培訓。
4.2語言溝通技巧的分析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有三大寶:語言,藥物,手術刀。為什么會把語言放在第一位?為什么醫生的語言勝過藥物和手術刀呢?這其實是暗示作用,醫生的語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良好的暗示可以產生非常好的作用,醫生幾句話能使病人馬上眉開眼笑,精神良好,走路也輕快[12]。
4.3非語言溝通技巧的分析
德魯克說過:“人無法只靠一句話來溝通,總是得靠整個人來溝通。”溝通只有 7%是通過語言傳遞的,大部分是通過非語言形式傳遞的,其中 22%通過聲調,55%通過視覺信號,如眼神、身體語言等[13]。
四、基于友善觀視域下的和諧醫患關系構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本質。而其中的友善觀更是作為一盞明燈照亮人與人相處的路。友善是指人們之間希望對方良好的一種交互的善意,是指公民之間相互理解、寬容關心的一種核心價值觀,它是人與人之間一種愛的循環。
在醫患關系中,由于雙方專業分工、專業知識背景和各自權益的不同,面對一個有爭議的診療結果,存在歸因的認識性與動機性偏差,這勢必會造成醫患誠信缺失,進而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甚至醫療糾紛或惡性社會事件。因此,醫患雙方都應培養“角色”意識,共建和諧醫患關系。
在醫患關系中,醫患雙方都應該樹立正確的理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幫助患者的疾病向健康轉歸為最終目的,心中常樹友善價值觀,共同促進醫患關系向和諧發展。
第一,醫患雙方都應樹立和加強“角色意識”,提高自身素質、溝通質量。
基于社會角色理論,醫患雙方擔負著不同的社會角色。醫務人員應自覺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在診療過程中尊重患者的權力,加強醫患溝通,注重溝通技巧與方法,引導患者積極參與,構建共同參與型醫患關系,重建醫患互信;在診療過程中,患者應主動積極地參與,和醫生互動,了解醫學的高風險性和探索性,正確認識自身疾病的客觀情況,對診療效果保持正常的期望值。學習法律知識,在出現醫療糾紛時,合理運用相關法律法規維護自身權益。患者要尊重醫務人員,遵守醫院規章制度[14]。
第二,建立醫療信息公眾平臺,降低醫患信息不對稱的概率。
患者一般缺乏關于醫學的知識,少量的信息來自醫療廣告和競爭者,一旦就醫就不可能再選擇。建立公共醫療信息平臺,了解相關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就醫流程、診療情況、醫院之間的對比,從而做到改善醫患信息不對稱的局面,構建和諧醫患關系[14]。
第三,加強醫院管理,完善處理醫療糾紛的機制。
第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相關制度,切實為醫患雙方實際利益考慮。
醫療服務是一種性質特殊的服務,各個環節都會影響到醫患關系。政府應健全醫療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公益的第三方調解機構和鑒定結構,培養有醫學專業知識背景的法律人才和法官,及時有效的解決醫療糾紛,合理地保護醫患雙方。在體制上,創新管理,推進醫藥衛生體制和司法管理體制改革[14]。
第五,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友善理念,創建友善氛圍,人與人之間友善互愛,以人為本。
友善,使人與人之間良好相處的基本原則,是一種愛的循環。
醫護人員應從患者的立場來感受他們的身心困境,比如恐懼和痛苦,盡可能地提供幫助和溫暖;患者也要盡可能了解醫學的局限性,理解醫生作為凡人的生活困境與作為醫生在眾多生命逝去時無法言表的傷痛。對醫生而言,這個患者只是成千上萬病人中的一個,但是對病人而言,面對的這個醫生就是 100%。這就是生死托付。絕大多數病人對治療一無所知,他們對醫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醫生能認真對待、高度負責。醫患互相換位思考,必將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14]。
五、結語
近年來,我國醫患關系持續緊張,醫患關系已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較為全面的解析了國內外醫患關系的研究現狀,闡述了社會角色理論以及其在處理醫患關系中的適應性。結合典型案例分析運用角色理論從醫生、患者、醫院、社會環境、政府職能等幾個方面淺顯的剖析和諧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提出了幾種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選擇路徑。然而,醫患關系是由多因素協同作用,只有各個影響因素協同進步才能成功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1]羅會宇,段鵬超.從醫學目的反思醫患溝通的倫理意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4).
[2]Parsons,T. The social system[M].Glencoe,Ⅲ:The Free Press.1951(1).
[3]Parsons,T. The Superego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Systems[J].1952(15).
[4]鄒旋.醫療改革過程中非營利性醫院醫患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8.
[5]楊同衛,路文濤.國內外醫患沖突研究綜述[J].中國醫學倫理,2006(1).
[6][美]威廉·科克漢姆.醫學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年版.
[7]劉俊榮.醫患沖突的溝通與解決[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9-89.
[8]周冀英,譚戈.加強醫患溝通刻不容緩[J].醫學教育探索,2006,5(4):363.
[9]王錦帆.醫患溝通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10]趙琪詩.醫患溝通問題的調查與研究[D].大連醫科大學,2012.4.
[11]http://www.cnophol.eom/med/201203/med_l 14562.html.
[12]羅會宇.淺談醫患溝通的目的和意義[J].衛生職業教育,2011.11.
[13]醫患關系如何和諧,關鍵在醫生http://www.iiyi.com/i/news/2011/0212/6550.html.
[14]張鐵山.醫患溝通中患者的信息認知[J].醫學與哲學, 2004.9.
[15]路瑾.基于社會角色理論的醫患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