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樹
長期以來,我們小學語文課一直把重點放在學習思想內容,感悟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把學習內容、體驗情感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這就導致了語文課程低效高耗的狀態,老師花了很大的力氣,學生的語文水平不見增長。2011版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由此可見,小學語文課,必須落實語言文字運用。
怎樣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呢?在課程標準中有相對明確的實施建議,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還是能夠抓住一些規律的。下面以我執教的《少年閏土》為例,談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一、堅守核心價值觀,聚集關鍵教學目標
長期以為,我們很多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是抓住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抓住典型事件,理解少年閏土的人物特點。這樣的教學目標,非常明顯的關注的是教學內容。在單元導讀里,幫助我們確定教學目標,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這篇課文在描寫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特點呢?1.外貌描寫2.典型事件3.夾敘夾議4.運用倒敘……這么多的描寫人物的方法,要想通過短短的四十分鐘讓學生學習掌握,也不大可能,因此,我們確定教學目標一定要大膽取舍,對確定出的教學目標,我們要精雕細刻。這節課,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外貌描寫。
1.初識一個人,首先是這個人物的外貌。讀課文第四段,勾畫出描寫外貌的句子,想想表現了閏土的哪些特點,并做上批注。老師出示補充資料,學生兩相結合,抓住了少年閏土的特點:健康可愛,浙江紹興人(戴氈帽是魯迅筆下紹興人特有的標志),生活在民國時代(民國時代的人戴銀項圈寄托平安)。
2.課文寫了閏土的哪幾件事?這節課我們要研究閏土的三處外貌描寫與所經歷的四件事有什么聯系?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做上批注。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作者描寫閏土的外貌,原來跟他經歷的事有很大的關聯:(1)海邊拾貝:經常曬到太陽,吹海風,所以是紫色的圓臉。拾到的貝殼要用氈帽來裝,所以要戴一頂氈帽;(2)雪地捕鳥:冬天冷,戴小氈帽保暖;(3)月夜刺猹:晚上去照看西瓜,因為猹很兇猛,很危險,他的父親怕他出意外死去,所以要給他戴上銀項圈;(4)潮汛看跳魚兒:魚兒活動的季節天氣都比較暖和,太陽比較大,所以他才是紫色的圓臉。
3.出示葉圣陶先生的話適時點撥:人物的外貌、態度、服飾等等是寫述不盡的,在寫述不盡之中提出一部分來寫,當然非挑選那些跟他的思想行動發生關系的不可。
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很好地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組織教學,學生就能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發展言語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二、破解語言奧秘,學習表達方法
課文除了外貌描寫,還寫了表現閏土特點的四件典型事例,在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后,抓住重點事件,感受作者魯迅先生運用語言的精妙。
1.出示看瓜刺猹的對話。
2.仔細觀察對話,你發現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一是有的對話缺少說話的對象,二是缺少說話神態的提示語。
3.讓學生加上說話的對象和提示語。
4.比較朗讀,是加上說話的對象和提示語好,還是直接出示對話好呢?
得出結論:凡是兩個人的對話,最開始加上說話的對象后,后面不再出現說話的對象,這樣讀起來更加簡潔,沒有出示提示語,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通過對比,感受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這是落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效策略。
三、注重從讀學寫,做到讀寫結合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給出榜樣讓學生學習,學習效率會高得多。因此,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范文,加強由讀到寫的遷移,讓學生由不會寫,到通過對范文的模仿、借鑒,把范文的表達方式轉化為自己會運用的表達技能,這也是一種落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效策略。
本節課抓住外貌描寫,學生體會到了魯迅采用速寫的方法,寫出了人物的外貌。因此,在抓住事例感受到人物形象特點后,教師引導學生:三十年后,我又與閏土見面了,此時我見到的是一個貧困衰老的閏土,你會挑哪幾個方面來速寫他的外貌呢?出示中年閏土的外貌圖,根據作者描寫外貌的方法,用幾句話寫出中年閏土的外貌。
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之處,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完成教會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進行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龍駒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