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芬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漸深入,一系列教學新方略被廣泛應用到課堂中,不僅符合新課改的相關內容要求,而且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意義重大。受新課改的驅使,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思品課堂得到廣泛推行,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難免會出現某些弊端、誤區。以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的情景創設為研究對象,概述了情景創設的基本內容,剖析了初中思品課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情景創設誤區,旨在走出情景創設誤區、找尋提升思品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針對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誤區剖析;針對策略
一、概述情景創設的基本內容
教學情景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元素,它主要是經由老師之手所加工出來的一種微妙的教學環境,能夠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通過多種方式展現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對文本材料的接受度。教學情景創設合理得當,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內心情感、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可謂是好處良多;但教學情景如果創設失當,不僅起不到上述的優良作用,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老師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根據教學情景創設的主導因素劃分,教學情景的創設類型可以分為實物情景、圖像情景、動作情景、言語情景、生活情景與問題情景等多種形式。關于有價值的教學情景應該具備的特征主要有幾點:一是生活性,二是形象性,三是正面性,四是學科性,五是時代性,六是情感性。只有具備了以上六項基本特征,此教學情景才算是優質情景,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服務于教學。
二、剖析初中思品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情景創設誤區
1.創設材料針對性不強,顯得生搬硬套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可能還不夠成熟,在認知、看待一些知識的時候可能還不夠深入,對老師所創設的課堂情景也許只是停留在表面層次,因而初中思品學科老師在創設教學情景時應該多花費一些心思,為學生選擇針對性盡可能強的創設材料。比如,有的老師在講授與媒體監督相關的知識點時,便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情景:給學生播放一些新聞頻道的主播照片,既沒有任何鋪墊,也不做任何解釋。學生似乎看得很開心,甚至對這些新聞主播有一定的了解,但他們并不會將這些照片和媒體監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整節課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只有在老師評課的時候才明白照片的功用,這樣的情景顯現出生搬硬套的弊端。
2.情景選擇偏向課本外,反而失去良機
有的老師在講授“讓人三尺又何妨”這一章節內容時,為了突出“寬容”這一核心內容,可謂是下足了工夫,有的老師將“寬容”二字進行拆分,得出這樣兩句:寶蓋頭下長著草,看得見;寶蓋頭下兩個人,共用一嘴來說話。然后老師鼓勵學生去猜答案。這樣的方法雖說將問題的重點引到了整節課的講授重點,但學生在費力費神之后還是對寬容二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反而失去了引導學生學習的良機。然而,教材的編訂者在此章節內容中安插了《三尺巷》的故事,故事中一句“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成為千古名句,也成為老師教育學生要懂得寬容的優良案例,如果老師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思想在情景創設方面推陳革新,反而會失去教學良機。
3.情景創設內容不夠精,無法發揮成效
在有的初中思品學科老師看來,內容豐富、容量大的教學內容更可以顯示出自己學識的淵博和備課的充分,所以這些老師為了追求課堂內容的熱鬧情景,在教學情景的創設問題上進行了材料堆砌,反而讓學生感覺十分累贅、厭煩,從而導致情景創設的實效難以正常發揮。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表現:老師在選擇情景材料時,堅持不刪減、不改編的準則,使情景材料過分冗長且缺乏趣味;有的老師在制作PPT課件時,為了讓課件看起來更具技術含量,常常會添加大量案例、圖片、視頻等內容,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附加內容多因為各種因素限制而無法達到最優良的播放效果,使課件文字也失去了它本該擁有的魅力和效用。
4.情景感情不是很真實,致使啼笑皆非
成功的情景,不僅包括基本的文本情景,而且還應包含真實的情感感受,這才能確保所創設的教學情景既有“情”,也有“景”,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才會全身心投入。筆者曾經見過一位老師創設過這樣的教學情景:講授內容為“復興中華”這一大章節中的《民族情 民族魂》這一小節內容,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情”這一概念,于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了一段視頻內容,視頻講述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情景,學生在課堂上也觀看得十分投入。按理來說,這個情景創設得十分成功,但視頻播放完成后老師開啟了“絮絮叨叨”模式,淡而無味地做了一番教材知識的講解,并用類似“看了這段視頻,我不禁熱淚盈眶、心潮澎湃……”將學生拉進了現實,也正是這段“煽情”的對白語氣搞得在座學生啼笑皆非。
三、有效利用情景創設,提升思品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針對性策略
1.選擇針對性較強的情景材料,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針對上文所提及的創設情景材料針對性不強的弊端問題,初中思品老師必須做出反思與改進,徹底改變“為教學而教學”的工作態度,全力為學生展示出一堂優質課、精品課,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在課前先準備情景材料,一定要反復斟酌材料是否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選擇的情景與課堂教學內容一定要有密切聯系。比如老師在講授《要“魚”還是要“漁”》這一節內容時,就可以借助《老子》著作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的原話告誡學生“傳授給人既有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的真切道理。
2.將目光投向教材中的事實案例,緊緊抓住教學良機
在八年級思品課上冊中有“行為與后果”這樣一小節內容,筆者現就以此小節內容為研究對象,闡釋如何將目光投向教材中的事實案例,緊緊抓住教學良機。首先,老師可以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本中《海因茨的故事》,然后討論并回答“海因茨偷藥和不偷藥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其次,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堂討論,為海因茨偷藥與不偷藥的后果提供合適且可以說服人的理由,并在課堂上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最后,老師可以引出本節課講授的重要知識點,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行為與后果”二者間的關聯。
3.適量精簡思品課堂情景材料,真正發揮情景實效
上文已經提及,繁重、大量的情景材料雖說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整個教學內容,但是也給學生帶來了眼花繚亂、不勝厭煩的感覺,所以思品老師在后續的教學中,應該適量精簡思品課堂中所出現的情景材料,真正發揮創設情景的實際功效。在實際的經驗過程中,老師應該把握好情景創設所需要的核心材料,然后刪繁就簡、突出重點,對已有設問進行精心編排與設計,盡量避免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的情況出現,進而將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做好搭配。
4.巧妙利用教學情景諸多內容,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除了以上三點內容,老師所創設出的教學情景最好能夠符合“情景并茂”的特征,既不缺少“景”的襯托,也不匱乏“情”的真實,巧妙利用教學情景的諸多內容,引發學生對于某一事件的情感共鳴。就拿“個人與集體”這一小節內容來說,老師往大的方面來講,可以舉例“神七”的發射、雪災的救助、地震的團結等事件;往小的方面來說,可以舉例個人與集體榮譽的實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個人與集體”的緊密聯系,從而引發情感共鳴。
總的來說,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老師在創設教學情景時,一定要仔細研讀情景創設的相關內容要求,認真分析每一處可能闖入的誤區,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情景材料的選擇,力求做到情景的真實、針對性強且富于情感,進而發揮情景創設的實效,幫助學生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張學存.與時俱進 開展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6).
[2]武會文.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思考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0(21).
[3]付克啟.讓“問題情境”教學模式豐富初中思想品德課堂[J].考試周刊,2010(21).
[4]閻會.初探情境體驗的有效性[J].思想品德課教學,2010(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