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
摘 要:思政課生成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有其自己的特征,主要體現在教學觀念的人本性、教學內容的生活性、教學目標的過程性和教學方法的互動性這四個方面。
關鍵詞: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特征
一、教學觀念的人本性
1.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
(1)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教師是學科建設的研制者和開發者。思政課生成性教學認為教師應該大膽地質疑并有權參與學科的管理與學科的開發工作,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學科建設意識、形成正確的學科建設觀念、培養和增強學科開發的能力,逐步由思政課學科建設的執行者轉化為思政課學科建設的研制者和開發者。
(2)思政課生成性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思政課生成性教學主張教師不再是知識權威的象征,而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越來越像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1]”從而不斷地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觀念。
2.重新厘定學生的角色
(1)思政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思政課生成性教學主張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是一群有思想的鮮活生命,要求思政課教師尊重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個性,通過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和平等的學習氛圍,師生之間信息交流、情感溝通、人格互動,以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為突破口,在師生“暢所欲言”平等對話、交流、合作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自我認識的增強,自我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2)思政課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的生成。生成性學習的最初提出者維特羅克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積極參與其中,并非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構建自己對信息的解釋,并從中做出推論;‘他可能不理解教師講解的語句,但他肯定理解自己加工生成的語句。[2]”由此可見,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主動生成精神的過程,它要求教師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的主動生成。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新之地。[3]”思政課教師積極引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學生身上蘊藏著的無限的創造潛力才能發揮出來,主動生成各種精神目標才能實現。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性
(1)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原本”
是生活。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源頭是“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一群有思想、有靈魂的鮮活生命;與生命的溝通,就需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而思想來源于生活,因此,思政課生成性教學不得不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絕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的活動,它需要思政課教師針對學生現實生活和思想上存在的問題,科學辯證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給予合理的分析說明,幫助學生化解思想上的困惑,廓清理論上的迷霧[4]。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以生活的形式,不拘泥于課堂,不拘泥于書本,以學生的客觀現實生活為重點教學內容。
(2)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原點”
是生活。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歸宿是“生活”。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育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思政課生成性教學不僅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更要引導他們利用教育傳遞的智慧指導他們的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5]”他認為教學要從學生現在的精神生活出發,為眼下現實生活服務。正如魯潔教授所說:“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歸生活的德育要回歸于人自身,而生活則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動。”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把生活作為教育的最好素材,從生活中攝取教育的原料,從生活中鍛造教育的本質,最后再讓教育回歸生活,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活力”。這才是教育的本真。顯然,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教學內容具有生活性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的過程性
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關注的是教學結果,表現在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而“生成性教學則更關注教學過程,它認為,教學的核心不是目標的達成而是學生的發展,而學生的發展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實現的”“教育一詞首先被認為是一種過程”。
1.教學內容的傳遞具有過程性
思政課生成性教學傳遞教學內容的過程是學生自我各種認識和精神生成的過程,具有過程性。思政課生成性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它需要思政課教師針對學生的現實思想問題和心理困惑,通過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就學生“現實思想問題”在師生平等“對話、合作、交流”中實現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和意識形態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幫助學生化解思想迷茫,消除心理困惑。
2.學習行為具有過程性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而學生的體驗、探究和感悟具有過程性。一方面,任何知識理論的建構都是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結果。維特羅克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該句話表明,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另一方面,學生的“學”也是學生各種認識和思維生成的過程。學生在思政課教師營造的“自由、輕松、平等”的氣氛中,就“相關問題”相互合作、對話、交流,使得各種思想火花相互摩擦,相互碰撞的過程,就是學生各種認識,各種思想,各種思維生成的過程。顯然,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教學目標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具有過程性。
四、教學方法的互動性
1.思政課生成性教學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
首先拋給學生一個“大學生現實的思想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爭辯、獨立探究。其次,在思政課教師的適時點撥,誘導探究下,幫助學生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現實問題的屬性,發現該事物發展的起因和該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最后,師生一起共同歸納,總結出正確的認識。由此可見,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而對問題的探究具有互動性。
2.思政課生成性教學采用“對話式”教學方式
教學即對話。對話作為一種活動形式最早出現于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對話”,指出了教學和對話的關系。被譽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即對話。”由此可見,對話教學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坦率真誠的、主客體之間互為主體的言語交流活動。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志。”在他看來,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具有對話的性格。
總之,思政課生成性教學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整個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是教學理念的人本性、教學內容的生活性、教學目標的過程性和教學方法互動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韋 鈺.學會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4]劉麗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接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美)約翰·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 趙祥麟,王承緒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作者單位: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