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天翠
【摘 ? ?要】生態美學是目前美學研究領域的新生的美學研究,由于我國從古到今都是農業生產的大國,尤其是玉米這種農作物的產量更是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所以,在生態美學領域針對玉米的生態美學中的應用研究就悄然興起。因此本文首先對生態美學進行基本概述;其次通過玉米的各部分在生態美學研究中的應用,闡釋了玉米在生態美學運用中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生態美學 玉米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197
隨著我國美學研究的逐步深入,美學的研究范圍也在進一步的擴大,基于這種背景下,就興起了對玉米這種農作物的生態美學研究和應用。但是由于目前的農業的機械化進程的加快,而且玉米則被大多數的人看作是一種商品,這就使得人們往往忽視了玉米作為一種大自然的恩賜,身上所具有的美學的價值和意義。在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人們對于農業所帶來的審美和精神上體驗會越來越重視,因為人們已經厭倦城市化帶給人們的壓力,更加向往美麗的田園風光和舒適安逸的逆城市化的生活,以及農業生態美給人們物質上所滿足不了的需求。
一、 生態美學的基本概述
生態的這個概念首先是由德國的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之后經過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向農業、生物學等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逐步衍生出了生態美學、生態人文學、生態哲學等分支性的學科。因此,生態美學是在后現代的發展進程中,以生態社會為基礎的新的學科形式,它主要基于生態價值觀和生態世界觀為指導的思想,以消解主客觀的對立模式來把握事物的整體動態,以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自身的相互統一,最終目的就是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相處。
國外的生態美學形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寂靜的春天》作為生態美學產生的標志性的作品。隨后就出現了針對農業生態美研究,主要是加拿大的學者卡爾松認為生態美學的研究范圍應該逐步擴大,因而把農業生態美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和形式;國內的生態美學的研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提出的,我國生態美學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陳望衡,他主張在生態美學中應該融入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的思想,使得生態環境可以給人情感和文化上的享受,讓人在自然中有一種家
園的歸屬感。因此,生態美學的形成為人們的審美活動在自然的審美資源下提供了審美的思想和參考的依據,還可以進一步培養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觀念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支持。人們在對美的追求中,通過審美體驗、審美趣味在審美實踐中實現審美上的享受,從而生態美學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生態審美的理念。生態審美的實質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基本的原則加以遵循,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探求人與社會及自然之間的和諧的美學意義。
二、 闡述玉米在生態美學中的應用
玉米是我們眾所周知的一種農作物,它的形態主要是由玉米稈、皮和玉米須、玉米粒這四部分構成的,我們平時只知道玉米的食療功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玉米的各部分給人帶來的審美上感受和體驗,可以想象在一片一望無際的金黃的玉米田地中,這種景觀使人瞬間就得到心靈和視覺上的凈化。
(一) 玉米稈的生態美學價值
根據玉米秸稈的形態和色彩在不同季節和生長階段的變化,使得玉米秸稈所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也存在不同的變化模式,因此玉米秸稈的美可以分為形態美和視覺美,首先,玉米秸稈的形態是富于層次變化的,會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形態美感;其次,由于玉米秸稈在夏天剛發芽和成長期,玉米秸稈是由淡綠色漸漸變成深綠色;在秋季時玉米秸稈由綠色變成金黃色,可以給人以視覺上的強烈沖擊,讓人感受到田園的生機勃勃和欣欣向榮兩種不同的審美體驗和享受。這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對自然的造物能力產生敬畏,使人們更加向往田園生活的單純無憂,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意義。
(二) 玉米果實的審美上的價值
首先,玉米的外皮是富有層次包裹著玉米的顆粒,這在給人以層次感的同時還可以體現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包容之美,其次讓人通過外皮顏色的變化感受到色彩變化的同時也體會到玉米從春到秋的整個生長過程的變化,還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興衰的變化。另外玉米的須隨著季節的變化會從一開始的鮮嫩慢慢變得枯老,可以讓人從外形感受到變化的時候,從而聯想到人類生命的新老交替,讓人們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和內涵。
其次,就是玉米粒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它成熟時通體金黃的外表,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食欲,更重要的是這種飽滿的顆粒可以給人一種飽滿和豐收的感覺,讓人的情感和心靈得以升華。玉米粒主要體現的是生態美和社會美的和諧統一,感受到農民的日積月累的勞動帶來了玉米的豐收以及玉米的生態美,從而從整體上體現了農業的生態美和美學價值。因此,玉米果實的審美價值和意義是要基于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層面進行研究和探討的,將玉米果實的形態美和色彩美與社會美和人文美相結合才能表現出玉米的生態美學上的意義。
三、結語
隨著生態美學研究模式和范圍的進一步擴大,農業和農作物作為研究對象的生態美學研究的模式逐步興起。本文通過玉米在生態美學上的應用,深刻的闡述了玉米作為審美對象在生態美學中的意義和內涵,從而引申出審美內容從自然美上升到藝術美,這種藝術美不單單是形式上的美學體驗,而且是包含了文化內涵的形式美和藝術美,這種農業景觀將農業的文化歷史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展示的是人類對于農業景觀的新的認識和對藝術美的新的詮釋。因此,現代生態美學思潮的影響下的農業景觀是一種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其審美性在價值上體現為審美的藝術價值和自然價值、社會價值的相互滲透,這就使得農作物審美性的研究也就表現為農業景觀審美活動價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