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設置的法定課程,是新課改下的一大亮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的推出,明確指出了該課程的特點和發展方向。如何處理好這門課程的教材呢?這對于我們絕大多數的農村小學的綜合實踐教師是一次挑戰。農村兒童雖然從小接受的知識面比較少,但是也有著城市兒童沒有的一些優勢,比如由于父母的原因他們從小參與勞動的意識比較早,勞動的技能肯定要高于城市兒童,再加上農村的一些地域特色和地理環境,我認為農村教師只要把農村小學的區域特點和學生特點有效地結合起來,創造性的、合理地使用好教材處理好教材,對于開展實施好農村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 ,就會比較得心應手。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一些點滴做法。
1.教學內容要和學生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
新課程教材為教師和學生留下了頗為廣闊的填補素材的空間。教師應改變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觀念,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科書進行細致研究,結合農村學生生活實際和愛好特點靈活地使用,適當地拓展、調整個別教學內容。
如通過在綜合實踐課堂上培養農村孩子愛家鄉、愛家鄉人的情感這一課堂上。我重點讓學生來談談農村豐富多彩的活動。由于農村機械化的生產工具越來越多,農村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
所以學生能說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一下子都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說村子里有塊空地,過年過節都會在空地上搭臺唱戲;有的說他們村子也有了敬老院,那些孤寡老人都有人照顧了;有的說他們村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桑樹,每年采桑葉的季節,村里的養蠶能手就會聚在一塊,交流養蠶心得。你一言我一語,課堂頓時熱鬧起來了,農村生活也一下子豐富、鮮活了起來,因為同學們發現自己的家鄉其實也有著豐富多彩的活動。
針對孩子對家鄉侃侃而談的這一點,我設計了給“給家鄉當當小導游”的上課內容,那怎樣幫助學生找到熱愛自己家鄉的感情支點,喚起他們熱愛家鄉的激情呢?我想到了山東省泰安市(以下簡稱“我市”)編寫了一本《鄉土教材》,在這本教材里詳盡地介紹了我市的優美景色、名勝古跡、杰出人物……于是在課前我布置學生閱讀,然后把它與自己的村莊對比,哪些是寫自己村莊的,哪些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在對比中,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家鄉并不比別人家鄉差,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家鄉在變化,越變越美,從而產生“誰不說我家鄉美”的自豪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便油然而生。
2.善于捕捉本土資源,優化教材內容
山東省寧陽縣泗店鎮中心小學位于具有中華蟋都之稱的寧陽縣泗店鎮,是中華斗蟋名蟲繁衍的風水寶地。我充分利用這一地域優勢,開展了“我愛家鄉,我以蟋蟀為榮”主題活動。讓學生利用節假日,走向田間,親自捕蟀、逗蟀、養蟀,回來后,填寫自己的調查報告,既豐富了課堂的知識,又使學生在過程中體會到了樂趣。
我們這里一年主要生產兩種糧食作物,即小麥和玉米。我利用適當的農時分階段引導學生學習。例如,春季是管理小麥的黃金時間,我就組織學生到田間學習管理小麥的經驗,初夏,讓同學們去幫助父母收割小麥體驗父母的艱辛,秋季再組織學生去幫父母收割玉米,到了冬季,再讓學生學習一些大白菜的種植與管理。這樣學生學到了教材上沒有的知識,他們會比較感興趣,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品德的教育也慢慢地滲透到其中來。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靈活處理教材
動手操作,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但是我們的活動手工課,需要的一些材料,都需要花費一些錢財,所以我結合了一些農時,組織實施了一些就地取材的手工課,例如:麥收過后,我及時地讓學生去田間采集麥稈,回來后作為麥草編制的教學;秋季玉米剝完皮后,讓學生收集整理,作為沙發坐墊編制的材料。這樣我把本土的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4.整合其他學科課程資源,拓展教材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在農村課程資源相對缺少的情況下,做好該課程與相關課程的溝通和整合,能幫助學生豐富情感體驗。如語文教材中的不少課文:“圓明園的毀滅”
“只有一個地球”等;美術教材中“各種各樣的折紙”“編織的技巧”;科學教材中的“有趣的電磁鐵”“各種各樣的食品包裝”。各門學科豐富的教學資源,生動的視聽材料,同樣可為綜合實踐課所用。
農村的教學資源是豐富的,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那種只把教科書、教學參考書作為課程資源的習慣,結合農村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綜合實踐課程必定能在農村這片沃土上煥發出勃勃生機,收獲累累的果實!
(作者單位:山東省寧陽縣泗店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