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林娟
摘 要:本文以《五柳先生傳》為例,分享了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導”的作用。主要從兩個角度闡述:一是巧妙的“導”還應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二是找準“導”的著力點,課堂需導“疑”,引導要注重文本有情味的細節,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以期在預設與動態生成之間尋找切合點,提高課堂效益。
關鍵詞:課堂效益;“導”的作用;《五柳先生傳》
有的課文很長,我們要考慮,長文如何短教?將篇幅長的文章讀薄,讀出簡約來;有的課文文字質樸,容易理解,學生似乎一眼可看穿,我們要考慮,淺文如何深教?將文章讀厚,讀出深味。
《五柳先生傳》文字質樸,語意明了。學生依據注釋可以理解大意。但是樸質的語言背后的深意是否真的讀到了?“文”與“意”的奇妙之處,還需發揮教師“導”的作用。
1.巧妙的“導”還應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
文本是作者表情達意的言語代碼,想準確領悟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和作品本身可能表達的情意,就必須解讀文本本身。教師依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體驗和占有資料的優勢,就文本的解讀,教師解讀比學生要深刻和準確得多。而課堂探究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不是局外人,不能是問題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有思想的、有主見的學習者。學生的主體性,應該表現為“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與判斷”。學生有自己的初讀感受。
閱讀教學是對話教學,文本一旦存在,就具有潛在的對話性,它期待著閱讀主體的應答和追問。教師要架起文本、作者、讀者甚至世界之間的對話,還需發揮導的作用,必須將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解讀整合與取舍。由此,學生的初讀感受與質疑尤其重要。
合理的課堂教學目標要貼近學生的情感、貼近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貼近學生的思維狀態。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為起點, 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說:“當情景相生而且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境界。”教學的境界亦然。只有當學生之情與內容之景契合、共鳴,方是教學的佳境。而欲取得學生的共鳴,我以為從研究學生的閱讀感受入手收效很好。
筆者執教《五柳先生傳》前布置了預習作業,預習學案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課文部分疑難句子的翻譯和“以”“于”“或”“之”等虛詞的解釋;二是對課文提2~3個有價值的問題。
筆者對每個學生的預習作業進行了細致批改,并進行梳理,依據學生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適當地調整。
一是關于文言字詞的落實。在預習中,學生沒有文言字詞的疑問。文言文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落實重點實詞、虛詞。課前詢問了一些學生,發現學生對“或”“于”“其”等虛詞的解釋并不清楚,實詞中的“簞”“瓢”“晏如”用自己的話來表述還成問題。對于“不求甚解”完全不知如何理解。看來學生認為懂了,是因為看了注釋(這篇課文的注釋很詳細)。而實際上,并沒有轉化成他們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并沒有真正理解,這正是教師需要在課堂里解決的問題。
二是關于主要教學課堂環節的調整。整理初讀感受時發現了一組有意思的問題。
“好讀書”為什么“不求甚解”?“會意”為什么“忘食”?居住環境很糟糕,為什么“晏如也”?陶淵明明明是晉朝人,有名有姓為什么“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這一連串的問題,細細分析,問題指向課文處處有矛盾。學生的發現最終演繹成了課堂的精彩。
(以下為課堂實錄)
……
師:你有過這樣的讀書體驗嗎?沒有!所以你覺得不可仰攀對嗎?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個非常有趣的文學家——金圣嘆,他讀《西廂記》感動得
“三日臥床,不食不語”何等高的讀書境界!這不僅是書給予的力量,更是讀者能會意。
生:老師我覺得跟前面一句連起來讀,很矛盾。
師:請你具體說說想法。
生:“好讀書,不求甚解”又是一處矛盾!“不求甚解”我覺得是貶義詞。怎么說自己不求甚解呢?
生:誰說的?“不求甚解”注釋里有,你看是“不在字句上過分探究”的意思。陶淵明不求甚解,是不想鉆牛角尖。
(掌聲)
師:同學們的掌聲是對這位同學的表揚和贊同。依據注解回答問題很好,但是我也很欣賞前面同學說的“不求甚解”是貶義詞,那么為什么這么說呢?
(同桌討論)
生:我覺得不矛盾,前者強調讀書要廣、多。后半句強調會意。
師:“不求甚解”可以說是大師的自嘲啊!當時的文風崇尚即是如此。
師:文中像這樣看似矛盾的語句還有嗎?雕章琢句,陶淵明不媚俗,此處也見得他的……見得什么?
生:清高
生:潔身自好,與世無爭
……
師:像這樣充滿矛盾的語句還有嗎?老師想聽到不同的聲音。
生:“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生活很貧苦,卻安然自樂。
……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學生的疑惑也正好成為了他們課堂傾聽的閱讀期待,這是他們閱讀文本的內驅力。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基于對學生知識和能力基礎的準確了解,始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不是教師的“一頭熱”,或是大而化之的“想當然”。
在展示課里我感受最深的有三點,
一是解決了學生集中有疑的問題,有重點解決了學生的盲點;二是教師所教沒有囿于文本內容,兼顧了文本之“言”與文本之“意”,實現了“文”“意”的統一;三是課堂尊重學生,尊重、珍視他們的閱讀體驗,允許課堂中有“異見”,鼓勵學生自主找尋答案,讓學生感受了探索的過程與樂趣。
2.找準“導”的著力點,課堂需導“疑”
如何導“疑”?筆者認為有如下三個注意點。首先,教師是課堂閱讀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所以課前教師應該做好向學生提出哪些問題、怎樣提出問題以及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的預設。其次,問題的設計入口要小,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發現、捕捉學生靈光閃現之處,善于抓住“動情點”。最后,探究活動應該是開放性的,應肯定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異見”,以激發其探究興趣。
課堂導疑是很有意思的交往與互動,這種互動的本質意味著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恰好反映出教學的生成性特點。生成與預設相對, 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但實際教學中仍難免出現教師始料未及的情況,它會影響課堂教學的進程和師生的互動、交流。教師若關注課堂生成,因勢而變,順學而導。那么,表面上學生的“旁逸斜出”反而有益于當成“對話”的發散性,更好地讓學生獲得非預期的生成性發展。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閱讀,強調個性化,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和體驗。教師在導疑上若能有效引領,局面和效果可能就大為不同。
陶淵明去親舊家喝酒,“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字里行間他的率性與直爽表露無遺,但是卻不明為何“曾不吝情去留”。“酒”與“淵明”的心性又有著怎么的關聯?
陶淵明的一生與詩酒結緣,梁昭明太子蕭統《陶淵明集序》有言:“有疑陶淵明詩文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
文中說“曾不吝情去留”大有深意,這也是淵明的可愛之處,來得率性,去得瀟灑。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份情趣呢?課堂提問是關鍵。諸如“為什么”“有什么作用”之類的提問要避免,它會讓學生茫然不知所措,使探究陷入停滯。語文是語言的課,抓語言是個切入口。品讀喝酒一段可以借助文本細微處即“動情點”入手,從具體的詞句分析著手,特別關注副詞、連詞比如“或”“盡”“既”“曾不”,悟其情,體其味,教學中做到順勢而導,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欲望,巧妙實現教學目標。
(以下為課堂實錄)
……
生:我感覺親切的是描寫喝酒的句子。“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因為他的豪爽而親切。主要從“期在必醉”看出的。
師:有道理。有不同的思考嗎?當然也可以提出你的疑問。
生:“或置酒而招之”老師這個或字是“有人”還是“有時”?
師:你覺得呢?大家認為呢?這個問題有價值。
生:我覺得是有人,主語是承前省略“親舊”。
師:如此,從“或”字你讀出了什么?能分享一下嗎?
生:有時說明不經常,可能關系也不是太親密,可能也是勉強請他而已……
生:可能是親舊對陶淵明的處境看不下去。
師:文言文言簡意豐,從你們的品讀中我們感受到了。推斷有理。繼續說。
生:陶淵明沒有顧及很多禮節之類的東西,喝喝酒又有何妨?去了,喝了,馬上回來了,他喝酒純粹就是自顧自地,自得其樂吧。
師:太精彩了。(掌聲)原來抓住關鍵詞進行用心質疑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我們繼續。
生:我從“曾不吝情去留”“曾不”是“竟不”的意思,他竟然舍得回去。我從中看出他的率真。
師:我想是不是哪個字特別引起了你的關注。
生:一個“曾”字他加強了“不”的否定語氣。
師:你真是品讀文字的高手。大家把他的學習發現,在文中做好圈畫。老師在想,酒對于一個好讀書、常著文的陶淵明還意味著什么?
(思考片刻,有學生舉手)
生:老師,我不知道說的對不對。我覺得酒可以催生他寫作的樂趣、靈感,對就是靈感。
……
課堂導“疑”是很有效的師生對話,在于激勵、喚醒與鼓勵。我們會發現有效的師生對話應具有兩個維度的特點:充分和體面。前者強調給學生足夠的表達機會和時間;后者強調學生能夠恰當表達并給予尊重。從某種程度說,是教師民主、平等理解、寬容智慧的體現。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