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橋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憑借著一篇篇課文,以理解內容為起點,向學生傳授遣詞造句、組句成段、連段成篇和記敘、議論、說明等語言文字運用知識。長期以來,由于閱讀的方法比較單一,缺乏生動直觀的形象,學生只能眼觀文字,耳聽講解,依靠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不僅閱讀速度緩慢,而且認識也非常模糊,更談不上理解和掌握。對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如果在教學時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則可以給學生以清晰的感性認識,為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閱讀教學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活動,它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是在教師啟發引導下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再創造的心理過程。按照所謂教學論的道理來說:“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獲得新的知識就應當越容易”。可是事實上完全相反;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他往后的學習反而越困難。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學生沒有足夠的智力的訓練。學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著別人的思想,卻沒有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向他們提出的唯一任務是:識記、保持、再現。上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下邊是學生認認真真地聽,辛辛苦苦地練。老師講的就是答案,就是正確的,不用傷腦筋。讓本來聰明伶俐的孩子變成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多閱讀。因為閱讀能教給人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這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而死記硬背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所以教師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靈活性,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會學生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
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通過對學生的建議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并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這樣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采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學生最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而去學習寫作技能及加深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總之,語文課堂上我們要根據文章特點,發揮個人長處有創意地設計教學流程,在課上善于抓住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個性發揮,充分展現語文學科的語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