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余端
摘 要:實施雙語教學是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發展需要,是培養專業能力和外語水平俱佳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在保證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將英文授課形式與傳統課程教學優勢相結合,形成特色英語教學。該文通過在《生態學基礎》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并對《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的實施提出一套創新的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多元化、課堂組織開放化、教材選用特色化等方面,要想實現以上《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的改革,一個關鍵的保障因素是師資力量的培養。
關鍵詞:生態學基礎 雙語教學 課程建設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a)-0125-0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內外各行各業的接軌步伐日趨加速。國外高校優秀的教學經驗和資源不斷地引入我國,單純采用中文進行教學已無法滿足新世紀人才的需求,雙語教學成為國內高校教學的趨勢[1]。雙語教學是指采取兩種語言的教學,即在教材使用、課程講授、考試等教學環節中同時使用外語(主要為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進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學活動[2]。就我國目前推行雙語教育而言,強調的是在非語言類學科用外語教學,使學生具備在專業領域里運用外語進行交流的能力[3]。
1 雙語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由于英語是全球性語言,絕大多數國際學術期刊、雜志、專著等均采用英文進行編輯,大部分國際會議也采用英語進行交流,因此目前各高校的雙語教學均采用英語來開展。因此,在我國雙語教學主要是指采用國外原版專業教材,用漢語和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教學。實施雙語教學也是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發展需要,是培養專業能力和外語水平俱佳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采取雙語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世界科技的前沿和最新成果,養成閱讀英文文獻的習慣和能力,還可以大力推動教師教學內容、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自2007年以來,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布“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全國高校積極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啟動了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至2010年共支持建設5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4]。雙語教學使學生有機會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材資源,使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能夠系統地接觸到學科發展的前沿,能夠將外語學習和專業學習結合起來,是一種值得嘗試和推廣的教學模式。但是,雙語教學在我國開展時間不長,采用什么教學模式提高雙語教學效果值得探討。
2 如何提升《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效果
當今社會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們對環境保護愈加關注,生態學的基礎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學也成為目前我國大部分綜合性、農林類高校農學、林學、植物學、生物技術、環境科學等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生態學基礎》是農學院農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總課時為32學時。《生態學基礎》講授的內容涉及面廣,包括生物與環境、種群及其基本特征、種群生活史、種內與種間關系、生物群落的組成與結構、生物群落的動態等。根據《生態學基礎》知識結構的可利用性、可分辨度和鞏固程度等雙語課程的選擇原則,該課程容易完成知識的遷移,很適合作為雙語課程。然而,目前我校農學專業尚未把該課程作為雙語課。如何將英文授課形式與傳統課程教學優勢相結合,形成特色英語教學是我們面臨的嶄新課題。雙語教學首先要保證學生掌握課程的基本知識,然后才是學習專業英語,實現與國際接軌的教學,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材選用及師資儲備等方面的問題。
2.1 教學設計多元化
在《生態學基礎》的授課過程中,合理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科學采用授課模式,探討啟發式教學法、問題式學習法、互動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教學法和探究式學習法等教學方法在每一次課堂上的適用性和教學效果。同一節課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在完成一個個學習或研究任務的實踐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問題式學習法結合,融入教學內容,通過課堂上師生的英語雙邊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而且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態學雙語課堂是大力推動互動式教學法,使學生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搜集資料,主動尋求答案,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課堂上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參與課堂教學,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 課程組織開放化
雙語教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情況,為他們提供交際英語(如討論策略、口頭陳述等)和學術英語(論文閱讀、報告寫作等)的學習機會,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均有所得。因此,可將全班進行合理分組,每次雙語課程上課前布置好任務,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一名同學以英語講解,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對內容加以補充或修改;教師對任務完成情況用英語進行講評;每個小組成員都要輪到一次。一方面可以體現學習的互助互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給學生一個當眾用英語表達自己的鍛煉機會。而教學的效果最終表現形式在對學生的考核上,可采取聽力、口試、筆試和課堂表現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方式。但是目前大多數的專業英語考核方式均采用試卷法,而考試題型又比較單一,以翻譯題為主,忽略了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平時課堂的參與。由于平時成績包含了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參與性,《生態學基礎》雙語課程的考核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可適當提高學生平時成績所占比例,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更主動地學習。
2.3 教材選用特色化
為了搞好《生態學基礎》課程的雙語教學,根據學生的狀況選擇一本合適的英文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主要應該從教材的編寫理念、內容安排、內容深度、涵蓋范圍、圖表使用、思考題等幾個方面考慮。在我們所見到的幾種國外《生態學基礎》原版教材中,經過反復比較,我們選用的是由奧德姆(Eugene Odum)編著的《生態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Ecology)作為《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的主要教材。該教材結構體系合理、覆蓋內容廣泛、表現方式豐富,很值得我們參考借鑒。根據選定的教材準備和組織相關的專題資料,如雜志、期刊、影片、宣傳單、照片等,材料盡量注重實效性和針對性,并與國內外現狀接軌。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搜索引擎,讓學生也參與到輔助資料的收集中,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發揮主人翁的作用。共享一些優質的學習網站和資源庫,并結合每次的教學內容和作業,整編教材和輔助材料的學習要點和專業詞匯,這方面也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這些內容涉及先進的專業知識,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真正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學術能力。
2.4 師資儲備專業化
要想實現以上《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的改革,一個最關鍵的保障因素不容忽視,那就是師資力量的培養。雙語教學的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很好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與能力,還要對雙語教學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并不斷進行交流與促進,以保證雙語教學的質量。雙語教學的教師絕不能隨機性地指派,而應接受專門的培訓,進行專門的知識儲備,使其具備勝任雙語教學的能力。《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中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實的《生態學基礎》專業知識,又具備相當的英語能力的教師,然而此類通才型的教師比較少。雙語教學課程的教師一般由專業教師擔任,專業教師熟悉本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但是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才能將專業知識和英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師英語口語較差是目前推行雙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學校可通過聘請外籍教員開設口語培訓班,或提供雙語教學任課教師到國內和國外進修的機會,真正要提高雙語教學教師的英語口語水平,不是辦一次班就能達到目的的,需要教師們在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方面持之以恒、作不懈努力,為促進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證。
3 結語
總之,希望通過《生態學基礎》雙語教學使學生掌握生態學基本英文專業術語,引導學生運用英語思考問題、表述觀點和閱讀專業文獻,從而增強學生駕馭英語的能力,實現專業知識(學能)和外語能力(語能)的雙重收獲,同時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樹立生態觀和意識,逐漸形成以整體、系統的思想為指指導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能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生產實際中遇到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改玲,王明成. 淡水養殖學課程雙語教學探索[J].現代農業科技,2015(9):336-337.
[2] 曹春暉,劉憲斌,崔青曼.海洋生態學雙語教學研究與實踐[J]. 科教文匯,2008,76(10):68-71.
[3] 王曉凌,王玉猛,趙威.《生態學》雙語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2(38B):90-91.
[4] 楊宇,劉學端,夏金蘭,等.《環境生態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0(35):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