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斌 孫學雁
摘要:針對實習基地數量、現有實習環境不能適應實踐教學的要求及實習經費不足、實習時間較短,指導教師實踐能力欠缺問題,提出建立校內校企生產實習基地,建設校內校企聯合實踐教師指導隊伍,建立校內虛擬輔助生產實習平臺,以校內仿真實習,開展多種形式并存的生產實習新模式,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訓練。上述措施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校企聯合,生產實習基地,實踐教學改革,生產實習,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a)-000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需要建設一批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我校機械工程學院一直注重求創新、求特色、求實效。肩負共和國老重工業振興 使命以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為主。學院目前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業工程、工業設計、車輛工程、物流工程、體育裝備工程六個本科專業;這些專業的特色是側重于機械設計及加工方向,培養的是面向裝備制造行業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生產實習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工程實際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創新目標、創新技能及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1,2]。然而在這個實踐教學環節中還存在著實習基地數量、現有實習環境不能適應實踐教學的要求及實習經費不足、實習時間較短,指導教師實踐能力欠缺問題。
1 生產實習實踐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1.1 實習基地數量難以滿足高校學生生產實習的要求
隨著近些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實習學生數量大幅增加,相對有限的實習單位需要接納的實習學生愈來愈多,企業生產實習的壓力不斷增大[3]。如我校機械專業由原來的六個班擴大到八個班學生增加了30%。同時, 許多國有企業從生產、管理、安全等各種因素出發,對接納大規模學生生產實習態度非常不積極,只能靠學院領導和教師與企業的關系勉強聯系到實習單位,使落實實習單位變得非常困難。
1.2 現有實習基地不能適應實踐教學的要求
在實習過程中,由于企業生產自動化水平的提高,設備的更新,封閉的加工環境,學生們在實習工程中很難接觸到零件的具體加工工藝過程。造成學生對實習內容印象不深,對實際零件加工工業過程缺乏深刻的了解,失去了生產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生產實習流于形式,實習質量下降,實習效果差強人意[4]。
1.3 實習經費不足、實習時間較短。
一方面高校的擴招,實習學生數量劇增。另一方面,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長明顯落后于招生人數的增加,導致學生實習經費偏少,
1.4 指導教師實踐能力欠缺
目前,師資隊伍存在著教師的工程素質和實踐經驗不足,專業理論教師不能指導實踐技能訓練,,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6]。
2建立校內校企聯合生產實習基地開展多種形式并存的生產實習新模式
2.1依托校內校企聯合生產實習基地,開展校內集中式實習
將企業的先進設備、先進技術、技術人才、市場需求和行業經驗引入學校,整合學校現有的機械實驗室的機床等資源與工程實踐中心聯合,按照現代企業生產組織形式建設校內校企聯合機電實踐教學基地, 為學生提供能進行工程設計、制造和創新的實踐與技術環境, 使學生掌握機電設備操作規范和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盡快熟悉企業的生產環境和氛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2以校外參觀式生產實習,彌補校內生產實習的不足
通過到企業實地參觀及開展專題報告等形式, 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及管理、產品研發過程、生產環境、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產品質量控制、市場營銷和企業文化氛圍等方面的情況, 以彌補校內生產實習存在的不足。
2.3 以其他多種形式的生產實習模式,作為前兩種生產實習形式的補充
同時針對少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與校園、企業生產實習聯系并不緊密。可采取學生及導師自主聯系,并以課題小組形式自組織去與其畢業設計課題相關的企業進行校外分散式生產實習。學生也可以通過參加導師的橫向課題、科技大賽作品制作、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作為前兩種生產實習形式的補充。
2.4建立校內虛擬輔助生產實習平臺,以校內仿真實習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訓練
仿真實習是近年來國內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種實習方式,是對校外生產實習的補充。為了在有限的企業生產實習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掌握實習內容,可在校園網上建立可視化的虛擬輔助生產實習平臺,讓學生通過該平臺對即將實習的企業單位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認識。了解實習企業概況、產品、車間、設備等基本情況,典型零部件的工藝路線、關鍵工序加工過程、被加工零件的定位與裝卡典型等工藝問題。使學生在實習之前能夠對實習內容了然于胸,從而在正式的企業實習過程中有的放矢,從而提高企業生產實習的質量。
2.5 建設校內校企聯合實踐教師指導隊伍
聘請企業一線生產、技術人員兼職的指導教師。遴選學術水平高、科研實力強,具有多年工程實踐經歷和豐富工程背景的本專業教師為首席指導教師,組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及企業生產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并吸納與課題相關的其他專業的指導教師組成的多層次、跨專業、校企聯合生產實習教師指導團隊。即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也有助于青年教師快速積累工程實際經驗,促進青年教師由講師到工程師的工程型人才轉變,培養“雙師型”指導教師隊伍;保證生產實習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3實踐教學改革效果
實踐教學改革在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效果,多種形式生產實習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實踐與科技創新活動空間。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校企結合的良好氛圍、優質的辦學條件,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的師資隊伍,不僅使培養的畢業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而且大大拓寬了畢業生的擇業范圍,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名列前茅。企業需要提前一年多時間到學校預約招聘機械類專業畢業生。大多數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與綜合素質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
4 結束語
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產實習是提高機械類學生工程意識,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措施。以校內校企聯合實習基地為平臺,以包括企業一線工程技術人員的實踐教師指導隊伍為保障,以校內虛擬仿真生產實習為補充,進行多種形式的生產實習使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與綜合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以一,王雁.對工程教育改革中關鍵問題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9):14-16,29
[2] 郭鐘寧, 駱少明, 張湘偉. 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9(6):15-22
[3] 王永生. 高水平特色大學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1,6:15-18
[4] 余龍江, 李 為, 魯明波. 新形勢下本科生生產實習模式的改革探索[J].高教論壇,2008, 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