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霞
摘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當前中國經濟形態作以宏觀的概述,并且,對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進行簡要的梳理,而后,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對中國經濟新常態做出解讀,以供學者與同仁們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周期;中國;經濟;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a)-0000-00
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進入2000年以后,世界范圍內有許多經濟體處于經濟增長疲軟的狀態,而中國經濟依然處于活躍狀態。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中國經濟發展幾乎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當然,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經濟都受到了強烈沖擊,中國的經濟也受到嚴重的創作。自從2011年以后,中國經濟結束了兩位數的增長趨勢,面臨著經濟發展下行的壓力。顯然,這一系列的變化背后,有著諸多因素的影響。然而,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規律來審視中國過去幾年的經濟發展總體,可以發現這一問題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當然,除了周期性因素所造成的因素以外,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也是重要的原因。
1中國經濟新常態
時下,中國的經濟正步入結構更加優化、產業布局合理、科技要素更高的發展道路,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的全新發展趨勢。對待中國經濟的歷時性和共時性回顧與審視是極為必要的。而作為指導性工具的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梳理過程中,對中國當下經濟的現狀,無論是宏觀上的,還是微觀上,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價值和實踐功用。換言之,雖然,中國經濟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的態勢,然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仍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從原理上來運用馬克思的經濟周期理論,審視中國當下經濟的態勢,對于深刻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鮮明的指導意義。本文主要對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進行淺要的闡述,并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角度對中國經濟新常態做出較為科學的解讀。
2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的概述
在一個世紀之前,馬克思、恩格斯等人深入探究資本主義經濟存在的矛盾,對經濟周期問題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馬克思認為經濟周期會呈現出“繁榮、衰退、危機、停滯、繁榮”階段的周而復始狀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它也是經濟危機和周期產生的根本源泉,馬克思分別從消費不足、比例失調及利潤率趨于下降等角度,對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進行了闡述。
2.1消費不足理論
馬克思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它對于資本主義的剝削進行了深層次的論述。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體制下,資本家以利潤的最大化為企業的經營理念,他們無情的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價值。資本家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盡可能的獲得更過的剩余價值,第一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降低工人的待遇水平來減少企業的工資支出。資本家積累的剩余價值用于擴大再生產,而用于消費的收入逐漸減少。而勞動力的收入不足導致他們的購買能力低下,這就導致商品堆積,即產能過剩。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的基礎是所生產的商品要銷售出去,而作為消費者主力軍的勞動力購買能力的不足,就導致資本的剩余價值處于擱淺的狀態,社會再生產出現障礙,從而導致危機的產生。
2.2比例失調理論
在《資本論》第2卷中,馬克思論述了因資本主義兩大部類生產的比例失調而引發了經濟危機。恩格斯也指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的生產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社會化大生產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穩定存在的關鍵要素,而社會大生產的順利進行需要企業和各個部門溝通順暢,也需要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企業和部門之間合理配置。馬克思認為,追求更多的利潤是資本家的本質,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會盡可能的占有更多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這就使得生產結構和分配比例出現不合理的局面。社會大生產的不斷推進,使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不斷的在企業和各個部門之間重新的分配,由于企業間惡性競爭的存在,使得生產結構和分配比例失去該有的合理狀態,從而導致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2.3利潤趨于下降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提到:“利潤率的下降會延緩新的獨立資本的形成,從而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展的威脅”。隨著資本的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這一方面使單位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導致勞動力相對過剩;另一方面使單位資本所獲得的平均利潤率出現下降趨勢,導致資本過剩。生產過剩、資本過剩和勞動力過剩之間互為補充、互為因果,推動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爆發。
3從馬克思主義周期理論看中國經濟新常態
3.1經濟新常態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
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對經濟周期性做了嚴格的論證和說明,馬克思認為經濟周期性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引起的,它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特殊存在的。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這與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就制度而言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存在資本主義中的基本矛盾,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經濟周期波動的發生。但是有一點值得我們絕對不能忽視,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公有制的建立時間不長,許多經濟體制還亟待完善,經濟政策的改革還在摸索和實踐當中,另一方面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經濟與其他各國經濟體的聯系日趨緊密,因此雖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周期波動的現象。馬克思將一次經濟波動劃分為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四個階段,并認為經濟衰退是經濟波動的集中體現。但國家經濟不可能持續的高速增長,必將經歷經濟放緩的階段,因此,2011年后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是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也與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相一致。
3.2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要不斷優化,建立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
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更新為經濟創造了活力,為經濟復蘇提供了條件,是擺脫經濟危機的物質基礎。固定資產的大規模投資,使得商品流通的速度增快,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使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重新分布,社會的消費結構和職工待遇也相應改變,這就使得停滯的社會再生產出現復蘇,從而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以馬克思的經濟周期理論為指導,中國經濟要想擺脫世界經濟危機的束縛,必然要經濟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固定資產投資不僅僅是資金的投入,而深層次的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創新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源泉,中國經濟長久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低端的商品來實現經濟的發展,在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必須擺脫這種模式,建立真正意義的創新型國家。
3.3經濟新常態下要拉動消費者的需求
按照馬克思的經濟周期理論,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更加先進、生產規模擴大,但是增多的商品需要提升消費者的購買力才能為其在生產創造條件。投資、消費、進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國一定要做好消費這篇文章。中國有極其龐大的消費市場,要激發廣大勞動者的消費需求從而推動經濟的穩定運行。
4結語
簡言之,中國經濟發展近年來從集約型經濟轉向粗放而后又轉向集約,仍是有著馬克思經濟規律的印痕。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盡管誕生了有一百多年,但是它的核心內涵仍舊可以指導中國經濟的發展。從馬克思主義周期理論看中國經濟新常態是一個新的思路,需要廣大學者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
參考文獻
[1]趙宜.從經濟周期理論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J].科學之友(學術版).2006(09)
[2]丁紀崗.經濟周期理論發展脈絡與經典學說回顧[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06)
[3]陳樂一.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周期理論簡評[J].湖湘論壇.2000(02)
[4]汪浩瀚,孫伍琴.經濟周期理論的發展與統計測度[J]. 統計與決策.2001(02)
[5]彭濤.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基本思想及其評價[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