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新
語文課程難教,語文教師的一大通病往往在于角色錯位,認定自己是一個“教書先生”,只需“傳道受業解惑”,只需要當好學生的“良師益友”。面對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語文老師應注重平時的精講精批,扮演在而不在、不在而在,有中有無,無中有有的靈動角色,才能滿足不同個性的學生,不同場合和不同時機的需要,真正落實“讓學習過程
1、多扮“新娘”角色
大多數學生覺得語文乏味,學習興趣不濃。面對學生,沒有必要過多強調語文是多么的重要,教師倒不如搶先披上婚紗,臉上流出來自文學殿堂的笑靨,扮演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新娘,正含情脈脈地注視著這個語文新郎,臉上洋溢著迷人的幸福感。分析問題透出點文采和理性,說話聊天多摘引些課內外名言警語,平時自己適時地寫幾篇下水作文,這些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2、摒棄“權威”心理
教師如果以“師”自居,高高在上,無疑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出現等級之分。那么,學生只能一味地聽信你這個權威者的“評判”,只能成為十足的“旁聽者”,更不要說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異議。因為一切由你這一權威說了算,問題的答案,作業質量,考試成績等都由你操控,這樣的角色儼然就是真理的代言人,學生只能頂禮膜拜,只能無條件接受。
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轉換自己“師”的角色。問題盡量由學生提出,答案盡量由學生自主探究,作業盡量由學生自評或互評,好的,學生共同分享;差的,學生自查自糾。學生的這種自我評價,是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靈丹妙藥。
3、做個“學徒”何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根據心理學中馬斯諾的人的需要層次理論,最高層次的需要是尊重的價值自我實現的需要。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好為人師是所有人的天性。然而,教師憑借“師”的特權理所當然處處為師,時時為師;而學生只能以“學”的身份處處為生,時時為生。于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成了傳統的模式。其結果只能是教師指向哪里,學生就奔向哪里,教師不指向哪里,學生就不知往哪里奔!
教師完全可以以“學徒”的身份定位。上課講錯了,自己公開糾正,如果學生提出教師的錯誤,更應公開糾正,并對這樣的學生進行表揚,表示感謝。一個單元學完,還有什么疑難,不妨讓學生自我提出,自行解決。尤其是針對高考專題復習,可以先讓個別基礎好的針對題型,搜集資料,總結規律,探尋攻關對策,這樣,學生的資料教師可用,學生的心得教師可用,何樂而不為呢?
4、當好導向“向導”
就拿寫作而言,面對學生的寫作,與其喋喋不休地說著文章這樣那樣的缺點,或是用紅筆在學生作文本上密密麻麻地圈圈點點,還不如安排學生寫日記,鼓勵學生多練筆,多給學生引薦美文,著作,多留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多讓學生在精神家園享受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
面對枯燥的課堂,有時完全可以大膽地引導學生到大自然的課堂沐浴,讓學生放飛自己思想;有時可帶學生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感悟前賢的心聲、足跡;有時可帶學生集體進圖書館閱覽室自由閱讀,在人文、科學的海洋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