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雅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在小學的美術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思維創造的能力和積極動手的能力,這對小學生以后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積極動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就會激發他巨大的熱情和動力,從而提高辦事效率。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想讓他們積極動手,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興趣。在小學階段,小學生本身對美沒有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生美術教學中應用多種有趣的方法來加強小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從美術的色彩方面著手。因為小學生正處在好奇心強烈的階段,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有極大的熱情,如果在美術課上教師用顏料或者畫筆混合顏色從而出現第三種顏色,那么學生也會進行模仿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其次,可以在課堂上準備一些小游戲。例如,在欣賞一幅人物畫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同學們分組上講臺進行動作模仿,看哪個組模仿最為相似。最后,讓學生感受美術來源于生活。這樣,就能把游戲與美術相結合,讓學生充滿動力和興趣,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所以對于激發興趣來說,就是要找出小學生的獵奇心理,給他們以暗示和指引,從而引發學生對美術的探知欲望和興趣。
二、創新教學,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才能讓學生在想象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培養積極動手的能力。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同時積極引導學生突破傳統的思維,進行創新性的學習。首先,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采用引導學習法,即教師在上美術課的過程中,可以將繪畫中的自然對象與繪畫對象進行對比,讓學生細致觀察之后并進行創作,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其次,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技能培訓。例如,在繪畫課中,教師要適當對學生的水彩畫或者蠟筆畫進行勾畫或者上色操作的指導;在泥塑、折紙或者裁剪工藝上,教師要多方面指導學生。最后,在實踐過程中既要關注全班的小學生,也要考慮比較特殊的學生,因材施教,幫助每位學生提升美術學習的能力,從而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并激發學生積極動手和創作的能力。
三、創造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并付諸實踐。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美術實踐與美術欣賞中來,尤其是在剪紙或者制作手工藝品中,要讓學生在參與中得到鍛煉。所以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抓住和把握每個環節。例如,在講課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視頻或者圖片,增加學生的新鮮感,加強學生的視覺效果,這樣就能活躍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動手能力。另外,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把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涉及的工藝品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這種方法易于接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作品,對于要學習的內容,學生也能很快掌握。這樣,學生的頭腦中就會有實物感,在自己動手進行發揮時也不會無從下手,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意識,最終帶動他們積極參與、勇于動手。
四、適當評價,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往往還是使用古老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即在學生完成作業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后進行評價。但是這只是對學生的結果進行簡單評判,不能真實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維過程,這樣也會對一部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造成傷害。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互相學習,在欣賞或者繪畫過程中相互討論,在完成作品后不僅是老師進行評價,還要學生自己對自己進行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而在評價時也要全面,尤其是教師評價,小學生對美術知識本身了解不全,因此要多鼓勵學生,給學生自尊和自信,讓他們在評價與交流中學到美術多層次與多方面的知識。所以,在整個小學的美術教學中,適當的評價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評價合理并積極給予學生鼓勵,學生才能更加熱愛美術,才能在美術課中主動活躍,從而增強積極動手的能力。
由于小學生知識能力不足,因此,在小學的美術課堂中他們更加偏向于感性和形象思維,表現在動手能力積極活躍,但對大多數問題不經思考脫口而出。這種年齡特點要求新課程下的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合理地給予學生評價,有意識地運用多種方式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最終促進小學美術課堂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富士康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