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名君 郭先見
摘要 在國內國外教育體制、課程設置、學習策略等方面存在極大差異的背景下,認為班主任應該實施差異性教育,調整教學方法。分析了林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學生的特點,針對這一特殊的學生群體,探索班主任如何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培養出符合國際化要求的綜合人才,并適合自身工作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 中外合作;學生管理;高等教育;林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7-343-02
林業指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培育和保護森林以取得木材及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防護作用的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肩負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2]。在新形勢下,現代林業要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就要求必須加強林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3]。為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國家教育部、各高等院校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其中“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我國教育改革和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基礎要求,是通過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在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創新的一種新興辦學模式[4]。安徽農業大學林學專業隸屬于林學與園林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是學校優勢學科,具有較好的科研水平,承擔了大量國際合作項目、國際和省部級課題,培養了大批林業技術領域高層次專業人才,為推動安徽省林業生態環境和產業建設,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安徽農業大學林學專業和加拿大湖首大學以“2+2”模式合作辦學,雙方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分擔專業課程和提供實習及研究條件。通過合作辦學,不但可以引進評估系統、管理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有利于拓寬教育的投資渠道,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和改革[5]。但由于林學專業中外合作班生源質量及其辦學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中外林學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合作辦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筆者作為安徽農業大學第一屆林學中外合作班的班主任,根據平時工作經驗和思考來探索林學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的新挑戰。
1 我國林學專業教育發展趨勢
2009年,隨著“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發展的浪潮,智慧林業應運而生[6]。智慧林業是保證未來林業發展質量,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在新形勢下,要想實現智慧林業,就必須加強林業科技人才的培養。林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將是林業高等教育的根本改革。高等林業教育的改革也是林業行業根本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7]。國家教育部、各高等院校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其中各級實施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有效地促進了林學專業學生自主創新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在校學生的創新熱情[8]。而林學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則是我國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實現智慧林業,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在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和創新的嶄新辦學體系[9]。
2 林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學生的特點
2.1 基礎薄弱,成績較差
安徽農業大學林學中外合作班為安徽省“二本”招生,而學校其他專業均為“一本”招生。學生的文化課基礎普遍較差,大多數學生都會感到學習的壓力和學業的難度。就以2013級林學中外合作27位學生為例,當年高考最高分為479分,最低分為432分,平均分為450分。而當年理科“一本”分數線490分,相比較本校林學“一本”專業學生的平均分500分低50分。該班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毅力恒心不足,尤其是英語、數學、化學等基礎課的學習,與同年級的林學“一本”學生相比,差距比較顯著。
2.2 家庭條件優越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學費一般都比較高,林學中外合作一年學費在10 000元左右,因此在校的中外合作班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自我意識較強,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忽視他人和集體的利益,參加集體活動缺乏積極性。在平時的生活中消費水平較高,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但是也有少數學生家庭條件差,昂貴的學費給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些學生經濟負擔重,心理壓力大,有部分學生選擇勤工儉學緩解經濟壓力,但兼職工作往往影響學習,使其學習成績較差。
2.3 部分學生性格內向
部分學生高中學習階段在家長和學校高壓政策和嚴密的監督下進行,到了大學以后,在相對自由的學習氛圍下,脫離了家長的嚴密監控,往往沉迷于網絡游戲,少與同學交往,常常出現無故曠課等現象,導致成績落后,從而產生自我否定而又無法擺脫網絡游戲的矛盾情緒。在這種焦慮情緒的不斷催化下,逐漸發展成自卑甚至自閉心態。他們對學習喪失信心,逐漸表現出消極情緒。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比較難以溝通。
3 林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
高校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90后”為現階段高校學生的主體,這部分學生個性鮮明、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為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而林學中外合作班級的學生具有特殊性,要想管理好,班主任需做到以下幾點。
3.1 了解學生情況,細化管理
班主任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良好的信任關系是基礎。在學生入學之前,班主任就要通過相關的資料了解學生。學生進校報道時,班主任老師應全程參與,盡量讓學生進校認識的第一位老師就是班主任,這樣容易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同時,班主任老師也應該積極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這可能是唯一一次和學生家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細心觀察學生在報到過程中的表現,再通過查看學生檔案,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特長以及家庭情況。對每個學生,班主任應該都要做到心里有數,并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對于性格內向孤僻,不喜歡人際交往的學生,應該與其家長溝通,了解他的成長環境,熟悉他的成長背景,并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寢室,多與學生溝通,讓他認識到老師是關心愛護他的。安排優秀學生課余時間多與他溝通交流,一起上課與就餐,幫助他盡快適應高校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并放開心懷,愿意和同學交流互動,朝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
3.2 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明確目標
學生入學后,對林學專業性質、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畢業后去向還不清楚,感覺很迷茫,缺乏學習動力。針對這一情況,班主任老師應積極開展主題班會、深入寢室、個別談心。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與加拿大湖首大學林學院在充分發揮合作辦學,共享雙方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培養適應現代市場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具有森林生物學、生態學、植物學、林木遺傳育種學、森林培育學、森林資源保護學、森林經理學、森林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在林業、城鄉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森林旅游、自然保護區等部門和相關企業從事林木良種繁育、森林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調查規劃設計和森林環境建設,同時懂得經營與管理的復合性、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森林生物學、植物學、樹木學、氣象學、土壤學、生態學、測樹學、森林培育學、林木遺傳育種學、森林資源保護學、森林經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林木良種繁育、森林培育、森林經營、森林資源保護、森林資源調查規劃等專業知識,在森林經營和管理、森林健康和保護、木材科學、野生動植物保護及管理、保護區規劃管理5個專業方向的某一方面具有分析、解決林業生產、經營管理、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管理以及具備初步從事林業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幫助學生了解專業性質,明確學習目標。
3.3 加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
國外大學教育多注重團隊合作,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使林學中外合作學生盡快適應加拿大湖首大學的教學模式,特別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強化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拓寬學生專業訓練和實踐能力。校園內亦有各種社團、興趣小組等創造性組織,學生可積極參加并獲得實踐鍛煉機會,并通過鼓勵學生參加“知識競賽”、“辯論賽”、“讀書風采大賽”等形式,培養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讓學生充分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責任感。總之,通過加強素質教育,鍛煉強健體魄,拓寬學生視野,活躍思維,激發靈感,使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
3.4 營造良好班風,鍛造先進班集體
大學生在思想上、心理上、行為上都尚未定型,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是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10]。因此,做好每個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進高校班風、學風建設至關重要。通過老師隨堂聽課,深入寢室突擊檢查,學生代表填寫到課情況表,嚴格請銷假制度等方式,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律性。對于有曠課行為的學生,及時與學生家長及班級干部、同寢室同學溝通,明確學生的真實動向。健全宿舍就寢制度,有班主任老師和學生干部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學生晚歸、不歸現象,對違紀學生進行嚴厲處罰。每月老師都要開展一次形式不一的主題班會,就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討論。不定期組織班級活動,如爬山、聚會等,不斷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與信任,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主任老師也經常地、及時地和各專業課老師進行溝通,及時掌握班級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態,從而有效地掌控學生管理的主動權。
3.5 結合專業優勢,努力做好農事操作和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是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實踐這一有效途徑,進一步增強青年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11]。學校為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促進大學生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升廣大學生就業創業意識和能力,開展了農事操作活動。積極鼓勵林學專業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和林業生產實踐能力相結合,積極參加農事操作。堅持開展以教師指導加本科生聯合組隊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鼓勵林學專業學生以科技推廣、社會調查、義工服務等多種方式參加暑期“三下鄉”,將林業相關的實用技術和農林院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帶到農民中間,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專業知識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幫助學生樹立學林的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 孫建峰.淺談我國的林業管理概況與發展趨勢[J].大科技,2013(13):249-250.
[2] 丁喆.林業本科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14,32(4):18-22.
[3] 劉惠民,杜官本,何新源.西南林學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R].林業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
[4] 喬雪梅.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輔導員工作方法新思考[J].時代經貿,2012(20):4-5.
[5] 張禧,鄧良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與啟示:以四川農業大學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合作辦學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2):12-15.
[6] 李世東.大數據時代中國智慧林業門戶網站建設[J].電子政務,2014(3):111-117.
[7] 萬志兵,方樂金.林業產業的發展對高等林業教育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4,23(3):62-64.
[8] 韋小麗.林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J].林區教學, 2014(9):6-7.
[9] 蘇健.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輔導員工作創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1(8):101-102.
[10] 陳鳳林.高校班風與學風建設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20):150-151.
[11] 蘇鎮松,左浪.農林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