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令霞
摘 要:培養具有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的專門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核心任務和目標,對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有重要作用。近年來,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目前對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模式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本文從高職大學生創新時代精神的培養途徑方面進行分析,以期有所共鳴。
關鍵詞:創新;高職;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創新的基礎在于人才,在于青年。培養具有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的專門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核心任務和目標。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規模快速增長,布局更加合理,發展思路進一步清晰,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明顯提高,但目前對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模式仍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這些困難和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一、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對高職學生的重要性
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使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競爭壓力變大。一方面,因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變化,對新產品的開發與技術轉換要求越來越高,企業對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呈高標準趨勢,專業技術好且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能受到歡迎。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高職畢業生就業崗位的下移,越來越多的人要面向中小城市,邊遠地區或農村、鄉鎮,現實的工作環境要求他們不僅能獨當一面,自如地應付和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而且要善于創造性地工作,開創出工作的良好局面。
此外, 終生只就職于一個單位的觀念已漸落后,高職畢業生崗位遷移,職業轉換較多,甚至也面臨下崗、再就業及重新學習深造問題。因此,高職類人才作為適應社會科技、經濟、政治和文化迅猛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在具備傳統意義上的素質即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身心的同時,更應突出強調創新精神的培養。
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培養的途徑
1.構建創新教育體系,普及創新理念
為了實現培養創新實踐性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高職院校必須構建一個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創新教育體系。通過充分運行完善的創新教育體系,達到培養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創新需求的目的。
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延伸,應該是全員參與的教育活動,學生創新所需的知識、能力、方法需要通過特定的課程學習獲得。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中要將創新教育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熱情。
2.發揮專業課教師對高職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作用
創新精神的培養,僅僅通過專門的創新教育課程來進行,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容易脫離專業實際空談創新。專業課的教學也要加入其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環境。專業課教學時間長、載體多,直接關系到高職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具有獨特的教育優勢。結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專業技術未來發展與未知奧秘的好奇心, 激發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和專業技術革新的濃厚興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極大的推動力。
3.構建具有創新精神的校園文化環境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創造性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創造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外部環境條件。高職院校要利用校園文化傳播方式,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要充分利用廣播、多媒體、圖書館、板報等信息渠道擴大學生視野,引發學生求知欲望。學校可以邀請行業或專業戰線上卓有成就的人才,與同學們見面談心,做學術報告,鞏固學生專業思想,讓學生吸取經驗,培養成才意識,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舉辦多種不同層次的學術報告會、數學模型競賽、設計競賽、手工制作大賽等。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肯動腦、勤動手的思想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潛力。
在充滿歡樂的活動中使學生們學會管理自己,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交際能力、操作能力。所有這些活動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又是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培養的重要途徑。
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高職學生不僅要牢固地掌握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知識,更要具備科學的思維和創新素質,以滿足現代的經濟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宋 星.時代精神的價值及其在當代大學生的熔鑄[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2]郭惠玲.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J].理論與當代,2008(03):37—38.
(作者單位: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