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治成
摘 要:大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是我國電網實現科技含量延續及提升的重要途徑。智能電網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化工程,必須借助于智能化技術,重新對電網保護、輸電線路、變電站以及分布式供能系統等加以審視,并將其接入電網中,以便有效地控制電網的穩定性及電能質量。輸電環節作為智能電網關鍵組成部分之一,為了推動智能電網建設,必須對輸電線路進行有效地規劃設計與建設,實現智能電網輸電線路的智能化監測與管理。文章重點針對智能電網輸電線路規劃及設計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電網;輸電線路;規劃;設計
智能電網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含義,一是確保各級電網配置的靈活性與發展的協調性;二是確保新能源能夠快速、有效地接入;三是面向用戶提供更為安全、穩定、可靠、環保、經濟的電能;四是逐步朝著面向特殊用戶提供所需定制電力的方向發展。因此,加快推進智能電網的發展,對于推動我國電力系統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智能電網輸電線路及特點
智能電網輸電線路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即采用各種智能化技術,提高輸電線路規劃設計及建設過程中線路的性能與效率。具有線路設計智能化、信息標準化、運行可控化、應用現代化等特點。
(1)線路設計智能化。所謂的線路設計智能化,指的是智能電網輸電線路規劃設計過程中,采用各種現代化勘測設計技術,全面實現了線路設計的智能化。借助于衛星、航拍圖片,定位、激光三維測量技術等,有效建立了智能化三維地理信息平臺,全面實現了輸電線路勘測設計過程的智能化應用。針對基礎、桿塔、金具、導地線、絕緣子等展開模塊化設計,實現規劃設計過程的科學性與高效性。輸電線路規劃設計成果,通過建設、運行實現全面應用,并將各環節技術資料及管理數據實現網絡化移交。
(2)運行可控化。通過對輸電線路展開在線監控、數字化巡檢等,針對輸電線路的狀態進行系統監測、評價,就存在的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就線路故障展開科學診斷,從而實現了輸電線路運行過程的全面可控化。
(3)信息標準化。針對輸電設備采用全壽命周期管理方法,并就輸電線路相關技術、管理及工作標準進行統一協調與優化,最終形成規范化實踐成果。
(4)應用現代化。構建輸電環節全過程、專業化、網絡化、現代化共享平臺,確保輸電線路規劃設計與建設運行全過程的可研性與互動共享。
2 輸電線路狀態監測系統規劃設計
2.1 系統規劃設計
文章借助于GIS技術,對輸電線路的狀態監測系統進行了規劃與設計,結合有關規定要求,與PMS系統相集成,因此,不僅可以對輸電線路的運行狀態進行科學監控,還可以針對輸電線路的數據展開高效分析與決策。電力企業構建系統主站,針對輸電線路狀態、環境參數等加以全面監控,有效確保了線路的安全性、穩定性,并為電力生產與管理提供了信息依據及輔助決策依據。通過針對輸電線路信息加以統計、分析,為輸電線路的規劃、設計與建設、運行提供技術支持。就地區超高壓、輸變電等企業,可以利用該系統就所管轄區域輸電線路的環境參數、運行狀態加以全面、系統監測,及時掌握線路最新運行情況,以便就線路展開安全預警,為調度及安管部門提供相應的信息。
2.2 系統功能
系統所采用的設計方法為模塊化設計,可結合實際需求,針對系統功能加以調整、修改、增添及完善。
2.2.1 接入輸電線路相關數據。輸電線路的狀態數據需要接入系統中,主要包括氣象、視頻圖像、導線溫度、覆冰、絕緣子風偏、桿塔傾斜、污穢度、導地線舞動、振動,以及諸如電路基礎、缺陷、檢測試驗、雷電定位等PMS、ERP相關系統共享數據。此外,還需同地區雷電監測系統開展數據交換,以便及時獲知雷電最新情況,還應接入故障、定位測距等數據。
2.2.2 提供相應的狀態信息。通過系統可以將線路狀態信息輸出,包括分析、監測、預警、輔助決策等數據,并向PMS狀態檢修模塊提供各種數據信息。
2.2.3 直觀展現數據。系統可以將輸電線路監測、圖像視頻等數據信息通過系統全面展現出來。系統借助于現代化視頻壓縮、太陽能、低功耗、無線通訊等技術,將線路檢測數據、視頻、溫濕度等相關信息利用無線通訊網絡,傳至OMSD系統中,借助于該系統的信息處理、專家系統的分析,得出各線路預警及診斷數據結果。利用輸電線路PMS系統可以將該模塊信息在線路狀態監測系統加以展示。監控中心可借助于PMS隨時對設備具體位置、相關圖紙、照片等進行展現,也可以對搶修車輛位置、故障桿塔位置、雷電情況進行即時查詢。
3 輸電線路規劃設計中GIS技術的應用
3.1 系統設計
借助于GIS技術可以準確獲取線路走廊內的地形、高度情況,結合地區開發平臺,針對所獲取信息加以處理,對電網雷害、大風、污穢、大霧、覆冰等區域進行準確繪制,為智能電網的規劃與設計提供基本依據。
3.2 系統功能
借助于GIS技術,可以針對輸電線路所經過地區的地形、地貌、高程加以掃描,借助于地區電網開發平臺,構建輸電線路GIS系統。系統包括激光掃描裝置、直升飛機、地區圖形開發平臺構成。就激光掃描裝置而言,負責對線路地形地貌三維信息進行測量,并將所測量結果進行存儲;直升飛機負責提供系統作業所需的空中載體與操作系統,以裝載系統所必需的儀器、儀表及人員。地區圖形開發平臺,采用了GIS、可視化、數據庫等技術,可采集、管理、分析、統計、模擬、顯示空間數據,結合地理模型分析,提供動態化的地理信息。在這些系統的支持下,實現了對輸電線路、設備、變電站等信息的綜合管理。
總而言之,智能電網輸電線路規劃設計與建設不僅復雜、而且工程龐大,必須借助于各種現代化監測技術與手段,全面掌握線路運行狀態,實現線路的智能化監測與管理。
參考文獻
[1]林博智.10kV配電網線路的建設與改造探討[J].科技技術應用,2013,11(10):511-514.
[2]面向智能電網的多適應性規劃體系研究課題組.強化規劃體系創新,加快規劃方式轉變:科學推動華東堅強智能電網建設邁上新臺階[J].華東電力,2010,37(5):68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