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手風琴產生至今發展已經擁有了百多年的歷史,其廣闊的音域讓無數人為之著迷,為此,世界各國藝術家致力于對手風琴的研究。手風琴所傳遞出來的是一種具有淡淡哀傷卻同時帶有喜悅情感的熱情。在世界音樂快速發展的當今,手風琴演奏如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及技術特點是當前階段應當努力研究的內容。當前階段,我國手風琴演奏作品的數量以及創作范疇相對狹窄,同時在技術性以及樂感方面的研究同樣不足,為此,本文從《探戈的歷史》作品出發,重點探究了手風琴演奏風格與技術特征。
【關鍵詞】《探戈的歷史》;手風琴;演奏風格;技術特征
手風琴演奏皮亞佐拉創作的藝術作品相對較少,通過手風琴對其作品的技術研究也具有局限性,為此,本文試圖從阿根廷民間文化以及音樂兩者之間的關系視角出發,探究手風琴的演奏風格以及技術特色。通過皮亞佐拉最具有代表性曲目《探戈的歷史》作為出發點,深入性探究探戈音樂當中手風琴的演奏技術運用。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掘手風琴演奏與皮亞佐拉音樂彼此之間的互通性,希望能夠對促進手風琴藝術發展提供幫助。
一、皮亞佐拉及《探戈的歷史》
(一)皮亞佐拉
阿斯托爾、皮亞佐拉出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是家中唯一的兒子。九歲時,皮亞佐拉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手風琴,同時在1934年參與拍攝了一部電影,并在劇中參演了一個手風琴演奏者的角色。正是這個角色讓皮亞佐拉開始刻苦學習手風琴,并開始感受到了探戈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
1958年,皮亞佐拉成立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八重奏樂團,這也意味現代探戈的歷史拉開了序幕,隨后,皮亞佐拉回到了紐約開始了爵士探戈等的實驗性研究,并在之后又成立了五重奏樂團,1968年創作了第一部探戈音樂劇,這也是皮亞佐拉創作的唯一一部探戈歌劇——《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利亞》。1969年,《狂人詩人》獲獎,這是皮亞佐拉與費瑞爾共同完成的作品。1984年,其創作了《偉大的探戈》,1992年,皮亞佐拉在阿根廷逝世。
(二)《探戈的歷史》
作為皮亞佐拉創作的眾多作品當中的一部,《探戈的歷史》共包括了四首小品,這部作品創作過程也采用了早期探戈音樂的許多元素,包括吉他與長笛等。《探戈的歷史》當紅包括了《妓院1900》、《咖啡館1930》、《夜總會1960》以及《現代音樂會》四個部分。這首作品也是皮亞佐拉的代表作組曲,現代已經成為了吉他與長笛音樂會當中最必不可少的作品,作品采用了長笛以及吉他的集中現在演奏法,創造了色彩豐富的獨特世界。
二、手風琴演繹《探戈的歷史》中演奏風格及技術特色分析
(一)《探戈的歷史》演奏風格
(1)旋律與節奏
探戈藝術當中最為主要的部分就是節奏、音樂氛圍以及敲擊樂。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性節奏加以貫穿,就構成了探戈的精髓。
探戈舞曲當中具有的獨特節奏屬于探戈音樂當中的獲得靈魂,為此,節奏因素也是皮亞佐拉音樂藝術形式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更加是其探戈音樂風格當中的脈搏。例如米隆加節奏模式采用的就是四分之二拍節奏并附點八分音符,在此基礎上形成并發展成為了常在第二個十六分音符以及第三個八分音符之間加上連線,并最終形成了切分音節奏模式。
《探戈的歷史》組曲當中包括了第一、第二以及第四樂章當中存在廣泛運用錯落性節奏的情況,主要采用了冬季節奏3-3-2式完成全曲。其中僅有第一樂章當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節奏動機,也就是3-3-3-3-3。
皮亞佐拉通過米隆加實現了對手風琴藝術創作的多種藝術變化,并實現了對重音位置以及后起拍等的改變,從而讓《探戈的歷史》在節奏方面具有經典性價值。
(2)情感處理分析
《妓院1900》中重點描繪的是1900年時期妓院當中的氛圍。這部分樂章的調性采用了A大調,這種方式屬于探戈藝術創作當中的一種創新。采用大調性進行藝術作品創作,往往能夠為人們傳遞出一種陽光與快樂的情緒,皮亞佐拉采用了這種風格主要希望表現出早期探戈藝術創作中的本質精神。
《咖啡館1930》樂章當中陳述了二十年代時期的探戈藝術,這種表現是對早期階段歡愉氣氛轉變的一種視角。同時在發展過程中開始形成了盛行當時的一種探戈曲調風格。為此,《咖啡館1930》當中,皮亞左拉采用了其最擅長的一種琶音和弦效果以及手風琴之間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形成具有浪漫情調的氣氛,就如同是在咖啡館當中品味愜意的午后茶一般。
《夜總會1960》樂章當中則具有較多改變,更是變化性最強的一組樂章。集中表現出了六十年代時期探戈受到了革新影響,并在內容方面產生的改變。通過本樂章可以清晰感受到探戈旋律方面的改變,手風琴旋律部分出現的重音變化以及跳躍性情況是同早期藝術之間的重要差異性表現。通過雜糅,第三章當中展現出了又如夜總會當中的一種絢麗的氛圍。
《現代音樂會》樂章部分是全曲的歸入總結,因此,樂章之中雜糅了多種類型的藝術形式與素材,并對探戈的樂曲創造進行重新審視。其在音樂演奏方面有別于傳統古典音樂,采用了粗線條感的創作理念,同時是為了提升炫技效果。音樂效果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炫技技巧等的產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探戈舞蹈形式的狂放特性。
(二)技術特征分析
《探戈的歷史》的演奏本身主要是以長笛與吉他為主,以手風琴演奏將長笛聲部改為右手為主及風箱控制形式,而手風琴的最大演奏技術特征就是對風箱與觸鍵的控制。從譜面上來看音符較簡單,但若全面的對作品進行詮釋以及對作品蘊含的情感進行表達,就要深入把握手風琴的風箱控制機手指觸鍵。在《探戈的歷史》中手風琴演奏就是通過對風箱的運用及觸鍵控制等技術特色對其音樂風格進行展示。
(1)觸鍵控制
通過手指觸鍵控制能夠對音色進行美化,這也是美化音色的重要技巧之一。演奏時右手手腕、肘、臂要放松,手腕與手臂協調配合,保證手腕柔韌,手臂靈活配合。演奏者手指觸鍵力度不同將會產生不同的演奏效果,若輕柔舒緩的音樂指尖只需要柔和觸鍵即可;若活潑激昂的音樂指尖觸鍵則需要加大力度,并保證短促,特別要注意的是要保證手指的獨立性。
在《探戈的歷史》中手風琴的演奏通過手指觸鍵的不同形式的控制,演奏出其獨特藝術風格。其中,固定音型的快速模進是其主要技術特征,如譜例2。對這一片段的演奏要注重其快速活潑型,保證指尖觸鍵平衡及動作敏捷,以保證演奏的清晰度。
(2)滑音處理
探戈的本質是羅曼蒂克、熱情、情感訴求。探戈本身就是充滿熱情和期待的,在探戈音樂中滑音是重要的詮釋手段,是皮亞佐拉創作中常見的裝飾技巧,也是手風琴演奏中的重要技巧。如譜例3當中的譜例主要采用了第一以及第三樂章當中滑音。譜面當中則通過利用“——”表現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之間。在手風琴演奏過程中運用這種滑音方式,也就是刮奏的方式,演奏者就能夠根據自身演奏風格以及習慣進行選擇。
(3)風箱應用
樂者在進行手風琴演奏時針對風險因素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義,是樂者的靈魂,也是對情感表達的特殊工具。在《探戈的歷史》中節奏以3/3/2為主,與傳統節拍重音位置不同,這使得演奏過程難度增加。這要求演奏者對風箱與左手觸鍵完美配合,準確表達出低音和弦以重音形式展現。在第一樂章的開頭位置,主要通過重音形式呈現在弱拍節奏當中,并利用風象大道對重音等的控制表演,這樣演奏出來的音色更加飽滿也同樣賦予活力,可以讓聽眾感受到真實動感的韻律。如譜例4:
結束語:綜上所述,皮亞佐拉的藝術作品當中融合了多種藝術特色,包括班多鈕的演奏以及音色潛能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發掘出來,充分向人們展示出了手風琴所具有的性感與嫵媚。皮亞佐拉的藝術作品具有十分鮮明的音樂性以及觀賞性特征,同時也具有典范意義的演奏技巧訓練價值。在充分掌握了不同音樂時代條件下的音樂載體風格特征下,可以更好為手風琴藝術演奏者的素質能力提升提供幫助,實現音樂修養的快速提升。世界音樂發展至今,手風琴事業也開始向多元化特征發現,只有不斷豐富自身的演奏技術,才能夠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尹曉楠.手風琴在阿斯托爾·皮亞佐拉探戈音樂中的演繹[D].上海音樂學院,2012.
[2]劉洋.皮亞佐拉“新探戈”風格樂曲在手風琴中的把握[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3]劉鹿.析阿斯托爾·皮亞佐拉的手風琴四重奏《芭蕾探戈》[D].中央音樂學院,2012.
[4]張馨元.法國手風琴大師理查德加利亞諾的音樂風格及演奏特點[D].四川音樂學院,2013.
[5]徐映璐.中提琴在阿斯托爾·皮亞佐拉探戈音樂中的演繹[D].武漢音樂學院,2007.
[6]靳晶.在“節奏”引領下的技巧訓練[D].南京藝術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