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根榮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蘇州地區的政治中考采用了開卷形式。近年來,筆者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每周兩節的政治課,雖然上課時大多數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也時常開懷大笑,或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或疑惑。但也看見那些開小差或睡覺的(特別是初一和初二的學生)或在做試卷的學生,我心底總不免有些酸楚:問他們為什么會這樣,他們答曰:“開卷考試容易,到時只要翻一翻書就行。(初三學生)”“這些教學內容中考又不考,學來干嗎?(初一或初二學生)”這樣,學生對政治的學習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制約下進行著學習,而并非是他們想學,課后也不去復習鞏固,不多久那些政治知識就煙消云散。這種對政治知識學習的輕視比較普遍,這就不能不引起政治教學工作者的深思:政治教學的價值取向究竟是什么?怎樣才能使政治知識在學生心中扎下根?怎樣對學生進行政治教學,使他們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這些已成為當前政治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政治老師在工作中去認真地研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政治教學的實踐中,我認為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和諧氛圍,才能實現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1.在教學思想上:以人的情感為導向,實現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群十四五歲的孩子。他們對外界事物充滿了新奇,并希望把自己喜愛的事物變為己有,這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特征。例如,在學習上,部分學生對考試分數的計較到達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雖然學習不很努力,考試分數很低,但如果少算他們一分,他們也會跟老師“算賬”的);在生活上,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著力地表現著自己。針對這種對外物的占有和對自身表現的關心,我以人的情感特征開路,強化學生學習政治意識的教學思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
首先,人的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這種體驗包括了人的激情、心境、熱情等。在人的認識過程中必然伴有情感的因素,人只有對客觀事物有了一定的認識,才能產生一定的情感。所以就有了知之愈深,認識之愈切之說。因此筆者在初一、初二學習法律知識開始時就安排兩個課時讓學生觀看一些“110”錄像片,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能自覺強化學習法律的意識,我讓學生做一些社會調查,如,問問你的家長或親友,他們在工作中經常要接觸和利用到哪些法律?這些法律幫他們解決了什么問題?從而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
其次,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講,人有了愉快的情感,就會滿懷激情地去渴求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教學應成為歡樂愉快的認識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其更好地接受知識,主動學習知識,并在新知識的基礎上聯想、分析、綜合、推理,進行創造性思維。所以說愉快使人聰明。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運用幽默、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把課堂知識由學生的間接需要變成直接需要,形成強烈的內部動機,去引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例如,我在講初二法律的第二特征時,引用了一則小故事,說的是相傳有位國王制定了一部法律用以治國。一天,國王命令士兵們抬著一頭豬,隨國王和大臣們走向城外大山。也許這頭豬知道自己的命運,一路慘叫不已。到了懸崖邊,當著各大臣的面,國王命令士兵將這頭豬扔下懸崖。豬的慘叫聲在山谷里回響。突然,聽到一聲悶響,豬叫聲戛然而止。此時,國王對著驚魂未定的大臣們嚴厲地說:“各位,誰若違反大家制定的法律,誰就像這頭豬一樣,墜入深淵!”正當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我及時指出,法律的第二個特征是什么?這樣,學生在樂學的情景中學習,從而實現了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2.在教學內容上:以人文素質載體,實現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政治教學是國家的法定課程,它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的法規性和政策性,更重要的在于它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大的方面說,它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人道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從具體內容上分析,政治教學涉及經濟、政策、歷史、道德等社會科學。要學好這門學科,實現它的價值,僅靠每周兩課時是不夠的。這需要政治教師引導學生有效利用時間采取多種方法去獲取人文知識,以彌補課時的不足。例如,對于初二的法律知識,單從法律知識的角度去看待政治教學,課本上的許多知識可以輕描淡寫地介紹,但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去考慮,課本中的許多人文知識無論如何也是不應該放棄的,否則實在可惜。鑒于課時少、教學內容豐富,政治教師應想方設法處理好這個矛盾。
布置預習課文,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收集資料是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授課前一節課后,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布置預習題目讓學生查資料,預習題的設計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切實可行。例如,我在教前言的前一節課就布置學生去查閱我國古代“法”字的寫法及它的含義的資料。在教第一課法律的三個特征之前,我就設計了兩道預習題:清朝有一個最大的貪官,他是誰?在你了解的哪幾部電視劇中提到他?近些年來,我國的大貪官你知道有哪些?他們最終得到了什么下場?雖然學生搜集到的資料不很全,回答的問題不是很完整,但是他們經過自己的預習,對政治、歷史、社會等方面的知識還是有獲益的,從中獲得大量的人文知識,也從中獲得了學習政治的樂趣,從而實現了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3.在教學方法上:以人的興趣為目標,實現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1)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政治課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如能有更多的直觀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動、看得見、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有利于讓學生產生興趣。而現代信息技術正是以其豐富的表現力、強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其內心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地學習。如,在講述“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課中,筆者請攝像師攝制了同學們為美化、凈化和綠化校園所付出的努力的照片,配以適當的音樂和解說詞。隨著學生植樹、布置校園牌、墻報等鏡頭一個一個地推進,同學們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在同學們注意力集中、情緒愉悅之際,筆者又適時地表揚了同學們的這些富有成效的切實可行的行為,同時又把家鄉需要改進的地方——行人亂扔垃圾,河道的污水等問題用錄像暴露出來,讓同學們開展討論。整個過程自然、順暢、聯系緊密、富有吸引力,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2)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構建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因此,為了配合教學,政治教師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模擬法庭,撰寫調查報告,開展辯論會、演講會、時事小論文評比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理解課文中的政治知識,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習政治知識的興趣,強化學生學習政治的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的情感、人文素質、人的興趣與政治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在政治教學中,人的情感是實施政治教學的基礎,是開路機;人的興趣是實施政治教學的重要條件;政治教學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具體手段;人文素質是政治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政治教學只有以人為本,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政治教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每個人的素質提高了,國家才能強大,民族才能興旺。因此,我們只有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才能使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