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鑾
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公開課“秋游”,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者別出心裁地引領學生三唱兒歌《郊游》里面的片段即“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作為各個教學環節的銜接點。因為課文共描繪了“天空之美、農田之美和草地上孩子們之樂”三幅畫面,當孩子們唱起這首兒歌時便知道他們將啟程去另一畫面,這樣不僅文本思路清晰自然,還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既調動了課堂的氛圍,又增強了學生們的感悟能力。然而在評課環節,有老師認為:語文課上反復放一首音樂,除了徒增課堂的熱鬧之外毫無意義。
這位老師的評論不無道理。但我們也應該辯證地看待音樂和語文的關系,不能為了一味地追求原生態的語文味而將課堂的音樂元素一棒子打死。如果音樂使用得當,可以使語文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讓音樂成為語文課的點睛之筆,發揮它最大化的功能呢?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課前音樂,調節課堂情緒
我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因此課前播放音樂不僅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還可以調節情緒。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處于高速運轉之中,一節課下來,大腦便會處于疲憊狀態。下節課的老師利用課前時間放一些輕松愉快的樂曲,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松弛大腦神經,以最佳狀態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當然老師也可以根據本節課內容的需要,提前放點與文本相關的音樂,為新課的導入鋪墊好情感基調。
二、音樂導入,創設良好情境
新課導入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音樂和文學作品一樣都是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大多數歌曲都有自己的感情基調,優美的旋律、歌詞以及美好的意境。因此課前播放音樂,調節氣氛,可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的氛圍。在教授《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教者選用了繪本《大衛,不可以》來導入課文并以一首歡快、俏皮《尤利西斯》作為背景音樂,音樂和圖片結合,把大衛的那種調皮、天真、自由的性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在音樂的渲染之中,學生也就很容易體會到文中的“我”在祖父園子里那種快樂、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配樂朗讀,突破重點難點
音樂除了具有娛樂作用外還有教化作用。在課堂上適時地展現配樂朗讀,讓學生在音樂的教化作用中尋找與文本的共鳴點。《二泉映月》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們感受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習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孫雙金老師在教授本課時,以《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深情朗讀課文。此刻大家聽到的不僅是苦難,還有抗爭和吶喊。此刻音樂傳遞出來的信息勝過師生千言萬語。
四、音樂結尾,升華文章主題
好的音樂會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而好的文學作品也會給人意猶未盡,感慨萬千的感覺。如果將這二者有機融合,那我們的語文課堂便會更加的有滋有味。在講完《七律·長征》時,放一曲《十送紅軍》等紅歌,以音樂形象再次讓學生感受革命先輩堅定不移的意志;在講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放一段悲壯的樂曲,能把學生的感情激發到高潮,從而讓學生更深切地體味人間真情,感受人間溫暖。這種以音樂結課的方法,既再現了課文內容,又升華了課文主題思想,從而產生強大的情感力量。
五、樂中練筆,拓展學生思維
新課程標準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寫字環節。在低年級的寫字課上,教師可播放古典高雅的音樂,讓學生在練字的同時感受中國書法的優美,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小練筆也是他們練字的一種方法。因此,在學生進行小練筆的時候,老師播放相適應的音樂,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性情、態度以及審美趣味,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拓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姥姥的剪紙》這一篇課文的結尾,我讓孩子們把對姥姥的思念用文字表達出來。在孩子們動筆的時候,我播放班得瑞的《初雪》,在音樂的渲染之中,孩子們的思緒也插上翅膀自由馳騁起來。心中有情,筆下有字。“我”對姥姥無盡的思念和連綿的愛意瞬間變成文字隨著音樂肆意流淌。
實踐證明:教師適時地把音樂恰當的引入語文教學之中,創造語文和音樂融合的課堂,可讓學生的學習置于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沉浸在創美、賞美、審美的享受中。語文教學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語文課不是音樂課,并不是任何一課,任何教學環節都要借助音樂進行的。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我們應把握好這個分寸,否則將喧賓奪主,適得其反。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富士康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