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鶯
摘 要:隨著科技水平高速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革命席卷了整個教育界。而“信息技術”“學科整合”也成為我們點擊的熱點。這種理念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推廣與深入。作為實踐者,我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此現狀進行了粗淺的分析與認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兒園;學科整合
1.當前幼兒園教育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也不斷地被運用到教育活動中來,它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對教學過程的優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培養幼兒綜合感官,提高邏輯思維,激發創新實踐潛能等方面成效顯著。也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快自身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相應地,教學課件的制作技術也成了衡量一個教師現代教育技能素養的標準之一。在如火如荼的課件制作潮流中,我們看到了教師教育技術的提高,看到了孩子活動興趣的提高,看到了教育活動質量的提高,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一些不足。
(1)過分追求動畫效果。在課件的設計、制作、評價中,部分老師認為課件的形象只要能夠動起來就是好的,無形中給課件蒙上了貴族的外衣。因為一個FLASH動畫的制作是由數以百計的幀組合成的,過程相對復雜,需要較多的時間與精力。
(2)課件制作比較盲目。部分老師認為既然教學課件能夠給教學帶來許多優勢,于是,頻繁地制作課件, 沒有考慮活動內容是否適合運用課件,運用課件是否能夠提高本次活動的教育效果。
(3)課件與教育活動的整合不夠。有些老師純粹是為了課件而制作課件。沒有深入地研究分析教育活動內容,沒有找準教育活動的重點,利用信息技術來解決難點,往往有弄巧成拙的效果。
(4)課件的使用與管理混亂。有些老師盲目地追求教學課件的數量,以致課件質量的粗制濫造和重復制作同一內容的課件,有資源浪費的現象
2.自身對信息技術、學科整合的認識
(1)信息技術是人類對數據、語 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的各種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檢索的經驗、知識及其手段、工具的總和。
(2)整合是個新概念,體現了改革的召喚,強調了改革的力度。它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是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
(3)學科的整合是指把不同學科的內容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有機地組合,把知識與思維、理論與實際、感性與理性辯證地統一起來。學科整合既有教育技術的整合,又有學科知識的整合。
3.自身的想法與做法
(1)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不能走形式、搞花架子。要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相應的教育技術,制作教學課件,解決教育難點,提高活動質量。
例如,在科學活動“我們的住房”中,針對幼兒的認知現狀以及居住環境的變遷,選擇使用教學課件來輔助教學。我們從網上擷取了原始人居住的山洞、近代的草房以及現代的紅磚瓦房的畫面,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幼兒超越時空回到以前,感受住房的改變歷程,體會今日住房條件的優越性,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如果有些教學內容用別的方法、甚至比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勞心勞力地鉆研技術,制作課件。
例如,在科學活動“青蛙的生長過程”的教學組織中,我們一改以往聽聽故事、看看圖片、講講知識點的傳統教法,也沒有選擇教學課件的方式,而是采用投影播放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的形式,充分挖掘音響、液晶電視等的潛在功能,以動人的音響效果,生動的藝術形象吸引幼兒,讓幼兒愉快、主動地接受科學知識。
(3)根據教學內容的環節特點,選擇恰當的教育技術。比如,在藝術活動的評價過程中,我們采用視頻展示臺把幼兒的作品投放在大屏幕上,讓更多的孩子清晰地欣賞同伴的作品,把他們的作品做成電子畫冊,在網上發布。一方面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孩子們的繪畫作品能展示范圍相對有限的問題;另一方面,恰到好處地整合了現代教育技術。
(4)整合的過程中發揮幼兒的主體意識。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其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傳播,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啟迪幼兒思維,為他們創造一個直觀的學習環境。但是,在運用時要始終注意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正如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如果一廂情愿地使信息技術充斥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對于幼兒來說卻比較被動。如果幼兒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情景中,教育質量則無從談起。
所以,筆者認為無論傳播媒體怎樣先進,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們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學手段。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并不只是因為運用了信息技術而成功,而是因為實現了多種形式與傳統教學的恰當組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作為我們老師更應該做的是鉆研各種先進技術的特點,利用它們特有的優勢服務于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