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云
索引的應用,是建立在分類、排序思想及結構意識之上。但是,如果一個孩子的腦中沒有一個足夠大的數據庫以備索引,那么索引將會一無是處。所以,在孩子頭腦中建立一個數據庫是當務之急,這要求老師在平日的課堂及訓練中,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有導向性、層次性、開放性、綜合性的問題,訓練孩子思維的同時,讓孩子們大開眼界,豐富思維模式。
1.問題要有導向性,思維需呈點片狀發展
在平時的課堂中,要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要以點帶面地發展。比如,三年級“年月日”這段內容中,要求經過的時間,有些題目直接用尾減頭,如7月10日放假,8月30日開學,求孩子們放假多少天?在出示題目時,可以并列呈現,先比較,再解題;先設計簡單數據——數出來,再設計較大數據——算出來;先解題,再總結。
將問題呈現得具有一定導向性,可以將思維點面化,更加完整地訓練思維,讓思維的完整性、靈活性得以延續下去。
2.問題要有層次性,思維需呈階梯狀發展
在平時的課堂中,也要培養孩子思維的深刻性。這種深刻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上來就給大量信息,不要談深刻性的培養了,反而是對孩子思維的一種干擾,因此,我們在呈現問題時,要階梯式地遞進。比如,三年級有道題:下表是亮亮所了解到的一家超市牙刷、牙膏和毛巾的價格。
要求買一把牙刷、一支牙膏和一條毛巾最少要花多少元?最多要花多少元?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統計表9個數據的含義可能還讀不懂,這時,我們可以坡度上升,先呈現兩行兩列的4個數據,讓孩子說一說怎么想的?怎么找的?接著,再讓他們完成三列三行9個數據的題目時,思維就順暢且清晰多了,也更深刻了。
將信息簡易化呈現,讓孩子先易后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完成思維過程,經歷了過程,經過了訓練,思維在爬坡過程中,也就輕車熟路了。
3.問題要有開放性,思維需呈輻射狀發展
在平時的課堂中,還要培養孩子思維的發散性。比如,第一小組有X人,每人植樹6棵;第二小組有Y人,共植樹10棵。平均每組植樹多少棵?這樣一個問題,有些孩子列出算式:(6X+10)÷(X+Y)。究其原因,孩子們缺乏讀題的習慣、審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缺乏思維的開放性。如果我將兩個問題同時呈現:①平均每組植樹多少棵?②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那么勢必會引起孩子們注意,從而減少錯誤率。我們除了可以通過一題多問的方式發散孩子的思維外,還可以通過修改條件“第二小組有Y人,每人植樹10棵”來增加問題的開放性。
將信息呈現出來,讓孩子們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具有開放性,而且拓展了孩子們的視角。經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們的思維呈輻射狀發展,不僅只停留在某一點、某一線,而是在面上自由轉換,以大視角來考慮問題。
4.問題要有綜合性,思維需呈網絡狀發展
我們在平日的課堂中,更要培養孩子思維的廣闊性。比如,在小學階段,解答一個較難的問題時,一般教材采用集合圖形式,但孩子們總是很難理解,更談不上舉一反三,解決問題。比如“外語學校三年級有英語、日語兩門語言可供同學學習,學生必須選修一門或兩門。在100名學生中,選修英語的有75人,選修英語、日語兩門的有20人。求:選修日語的有多少人?”這題學生可以通過集合圖,知曉英語這個圈中有75人,其中兩門都報的有20人,說明只報英語一門的有55人,那么剩下的人都是日語這個圈的人,是45人。然而下面這題“三(2)班有40人,其中訂《數學報》的有15人,訂《語文報》的有20人,兩份都訂的有8人。那么有多少人兩種報都沒訂?”這時,兩個圈已經不能表達題意了,還需要用到外圍的長方形表示全班人數。我們可以將集合圖簡化成線段圖,一頭用藍筆畫數學報,然后在另一頭空出一段表示兩種報都不訂的人,接著在這一頭用紅筆畫語文報,其中藍筆和紅筆有一段重疊,表示兩種報都訂的有8人。這時,學生就可以形象地看出、算出訂報紙的人有27人,而沒有訂的有13人。
將思維用集合圖、線段圖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使問題更具有綜合性,而且拓展了孩子們的思維。經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們的思維呈現網絡狀發展,順向、逆向、橫向、縱向均得以發展,便于孩子們的思維來回穿梭,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老師們在日常課堂上的問題創設中要用心——力求在具有導向性、層次性、開放性、綜合性的問題中建立起適合孩子思維的數據庫,并逐步訓練孩子們對其進行索引,使學生的思維更具有靈活性、深刻性、發散性、廣闊性,從而提升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