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婷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發展進程中諸多因素阻礙著高職教育發展的步伐,困擾、動搖著從事職業教育教師的信心與信念。在教學質量備受關注的宏觀背景下,如何干預和克服高職教師的職業倦怠,已經成為影響教學質量、教師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也逐漸成為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職業倦怠是由工作情境的內在與外在因素,經過一段時間的交互影響,日積月累而形成的。教師職業倦怠狀態具體表現為教師常常出現疲勞感,對教學工作感到負荷沉重,易怒易躁,情緒上缺乏活力,出現衰竭和無助感;對社會交往拒絕,對學生拒絕、排斥、冷漠和厭煩,對工作中的問題常常束手無策;對教學失去信心和熱忱,感受不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工作中出現無助感,等等。
1.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分析
(1)社會因素。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但是整個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識仍有偏見,社會認可度不高,對教師職業認可度和利益回報率也不高。家長把高職教育作為考生考不上重點或普通本科院校的無奈之舉,學生認為就讀二三流的高職院校是沒辦法、丟面子的事,是父母逼迫的選擇,甚至想中途棄學。教師滿腔熱血投身于教學育人行業,而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偏低的現狀造成的對比和落差極大,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教師職稱評定對教師科研的高要求使教師在教學任務繁重的情形下,還得忙于搞課題、寫論文等,這使教師科研壓力大,業余時間少、休息時間少,身心不能得到及時放松和休息。而且,教育主管部門對高職院校科研扶持力度不夠,對高職院校教師和普通本科院校的申報課題等要求標準一致,沒有特別的政策扶持。因此,高職教師缺少明顯的競爭力。面對繁重的科研壓力和教學任務,高職教師身心疲憊,導致工作出現倦怠。
(2)學校因素。高職院校不斷擴招,學生數量不斷增多,教師教學任務不斷增加。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成天沉迷于手機,導致教師教學過程中出現挫敗感和無能感,無法實現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雙贏局面,更談不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的轉化。
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學校還將科研和班主任工作納入了教學業績考核評價系統。教師必須兼顧教學、科研和班主任工作,任務繁重,筋疲力盡。而且,教師生活比較單一,圈子比較小,無法及時排解壓抑和消極情緒。偏低的工資待遇和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造成教師工作積極性不斷降低,越來越消極,逐漸產生職業倦怠,甚至導致少數老師擅自離職現象。
(3)個人因素。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不斷提高,教師在學校充當教師、學生的朋友、父母、心理輔導員等多種角色。高職教師還要正確處理學生、學院領導、同事、家長以及家庭的關系。教師的角色沖突和自我期望值過高,難免出現難以應付、心力交瘁的局面。久而久之,教師就會處于前途無望、極度職業倦怠而不可自拔的境地。
2.改善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1)重視發展高職教育,切實提高教師地位。國家在加大高職教育重要性宣傳和投入的同時,也應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使“尊師重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深入人心。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對高職院校科研扶持力度,可以將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科研課題申報單列出來,讓他們能在同一起點和平臺公平合理地競爭。
(2)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關注和管理。在管理上,學校應“以人為本”,增強民主管理,讓一線教師積極參與學院的一些政策措施的決策,能提出合理化建議,不斷增強教師的歸屬感。學校分配方案應向一線教師傾斜,適當增加教師的收入。在專業發展上,學校應多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培訓、進修的機會,多組織教師參加教學研討和交流。在評價體系上,學校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有利于教師形成良好的競爭心態。對于一線教師,學校也可以采取“形成性評價”的方式記錄教師的成長,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業績。教師的師德、教學、科研、態度等都應該、也可以量化作為評價教師的參考。
(3)教師的自我調節。首先,教師應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適應教育現代化的挑戰。教師只有加強專業學習,提升自我專業素養,才能不斷勝任教學工作。其次,教師應不斷豐富業余生活,不斷調適自我身心,做到心態平穩,從根源上尋找、消除產生職業倦怠的因素。最后,教師應該提高對職業倦怠普遍性的認識,不斷掌握緩解工作壓力和消極情緒的方法,不斷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培養積極向上的工作和生活作風。
職業倦怠是高職教師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教師的職業倦怠直接關系到國家人才的培養、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專業發展。因此,國家、高職院校和教師應該積極預防、緩解、消除教師職業倦怠情緒,促使教師積極投入教育事業,創造出輝煌業績。
參考文獻:
[1]蔡慧君,雷玉英.論教師職業倦怠[J].教育探索,2004(01).
[2]于 萍.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倦怠與工作價值觀、成就動機的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3]王永琳,王惠萍,王 晶.高職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的關系研究[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03).
(作者單位:江西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