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語交際意愿對外語學習者有著重要的意義,甚至有研究者認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首要目標”當屬于外語學習者交際意愿的培養。通過借助MacIntyre等人的研究模式,對陜南鄉鎮中學生外語交際意愿進行研究發現,在尚未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外語教學模式中,鄉鎮中學生的外語交際意愿強度較弱,較高的焦慮水平和外語學習中自我認知能力欠佳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鄉鎮中學生 外語交際意愿 實證分析
一、引言
教育部新頒布的高考改革方案表明,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外語既不可能退出高考舞臺,也沒有被削弱之勢,學生的外語學習狀況一如既往的關乎著他們的未來。然而受制于有限的教育資源和相對落后的自然條件,鄉鎮中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就較為明顯的表現出交際意愿水平較低的特點,從而在外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不高,這不僅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外語學習,甚至在他們未來的生活中也會被烙下“不大可靠、缺乏能力、魅力不足(Burgoom, Pfau, Birk, & Manusov, 1987)”等印象。MacIntyre等人(1998)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二語教學的首要目標就應該是激發學生的二語交際意愿,在他們看來,任何不能加強學生二語交際意愿的教學活動都是失敗的,從而把外語學習過程中外語學習者的外語交際意愿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研究背景
交際意愿方面的研究源于Burgoon (1976)等人在對母語交際中的沉默(un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和交際恐懼(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等現象的研究, 而McCroskey 和 Baer在1985年提出了交際意愿這一概念,并把它定義為“在給與機會的情況下愿意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傾向(the probability of engaging in communication when free to choose to do so)”。McCroskey等人認為交際意愿主要表現為一種性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口語交際中所表現出來的交際意愿是他們研究的主要內容。而MacIntyre等人(MacIntyre, et al., 1998)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交際意愿是一種情景變量(situational variable),對交際行為既有瞬時影響(transient influence),也有持久的影響(enduring influence),交際意愿的研究范圍不應該局限在McCroskey等人的口語交際這一狹小的范疇,書面交際以及人們對口語和書面交際的理解也應該包含其中。
交際意愿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中的應用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Charos(1994)通過性格和個體差異等變量對二語入門學員的母語交際意愿和二語交際意愿進行研究,發現母語交際意愿和二語交際意愿之間不僅存在差異,而且還呈現出負相關。而MacIntyre(1994)則從性格和學習者的態度方面對交際意愿進行研究,結果證明交際恐懼(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和交際能力感(perceive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會直接影響交際意愿。Yashima(2002)通過對語言能力、動機、交際信心、二語交際的國際態度等因素與交際意愿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發現,交際信心和國際態度對外語交際意愿有著直接的影響。Clement et al.(2003)把MacIntyre, et al.(1998)的交際意愿研究模式和Clement(1980)的社會背景模式(social context model)相結合對交際意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外語學習者與目標語群體之間接觸的頻率和質量相互關聯,也都能夠體現出外語學習者的自信程度,而外語學習者的自信心則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交際意愿以及外語使用的頻率。MacIntyre (2007)認為外語交際意愿是一個意志過程(volitional process),在某一特定時刻受到了來自于心理、策略、情景、語言、社會政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Fahim等人(2013)的研究發現,外語教師在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及他們的學生存在的問題方面的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外語交際意愿。
交際意愿在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上世紀在國內的相關研究幾乎為零,而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內公開發表的相關科研論文也就二十余篇,只是在近幾年中,才顯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劉梅華、彭劍娥、劉圣明、吳旭東、余衛平&林明紅、吳莊&文衛平、陳傳斌等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國內的外語學習者的外語交際意愿進行了研究,研究對象的稱呼上雖然有“中國學生”、“高校學生”、“大學生”、“英語專業學生”、“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等區別,但毫無例外的都是選擇了在校大學生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鄉鎮中學生在我國的外語學習者中占有著相當大的比例,他們的外語學習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從而也會關系到當地的文化教育和經濟的發展。由此看來,鄉鎮中學生的外語學習不容忽視,結合交際意愿對外語學習者的重要意義,鄉鎮中學生的外語交際意愿研究就顯示出極大的必要性。
三、研究設計
本項研究選取了陜南部分縣市的七所不同地區的鄉鎮中學的在校中學生作為為研究對象,主要借鑒了MacIntyre等人的交際意愿研究模式,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訪談等方式,對陜南鄉鎮中學生的外語學習交際意愿進行研究。
該研究的調查問卷是在MacIntyre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參照了在該研究領域較有影響的國內知名學者彭劍娥(2010)的研究問卷和劉梅華等人(2008)的調查問卷,并結合陜南鄉鎮中學生的外語學習實際而設計完成。調查問卷是由五個部分共計30個小項組成,試圖從學生的口語、閱讀、寫作、焦慮、認知能力等五個不同方面了解學生的外語交際意愿方面的表現。調查問卷采用了李克特五級量表的形式,研究對象只需要在所給的五個選項(完全同意、部分同意、不確定、部分反對、完全反對)中挑選出符合自己看法的一個選項。在該項研究中所確定的研究對象所在學校的相關教師的幫助下,本研究共計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實際收回498份,均為有效問卷。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通過調查問卷所獲得的數據在初步整理后,借助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首先進行KMO(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e Adequacy)檢驗及Bartlett球形檢驗。KMO數據檢驗結果顯示,KMO的值為0.874,偏相關性很弱,適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中,Approx Chi-Square 的值為9012.136,df 值為347,拒絕單位相關陣的原假設,P 值為0.000,P<0.001,這也表明該研究中的各個變量之間是可以進行因子分析的。然后通過SPSS19.0軟件,對問卷的因子分析歸納出的5個不同方面的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當特征值為0.5 時,其能解釋總變差的89.47%。
根據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總體上來說,鄉鎮中學生的外語交際意愿并不強烈,相比較而言,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所表現的交際意愿略高于學生的口語交際意愿,而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焦慮程度相對處于較高的水平,對外語學習的認知能力方面表現的并不理想。
通過對鄉鎮中學生外語交際意愿研究中所選擇的五個觀測點進行相關分析表明,學生的認知能力的自我評價結果與他們在口語、閱讀、寫作方面的交際意愿呈正相關(相關指數R值分別為0.67,0.58,0.62),而和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焦慮水平呈現負相關(R=-0.71)。學生的焦慮水平與學生在口語、閱讀、寫作方面的交際意愿之間也有負相關的關系,而學生的口語、閱讀、寫作方面的交際意愿之間則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不難看出,鄉鎮中學生的外語交際意愿總體水平并不樂觀,這種現狀雖然沒有出乎研究者的預料,但對于當前我國所推行的基礎外語教學改革工作的貫徹落實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根據MacIntyre等人的觀點,交際意愿會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外語學習,而鄉鎮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交際意愿對他們當前的外語學習以及他們將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外語學習的認知能力對外語交際意愿以及外語學習本身都至關重要。鄉鎮中學生在認知能力的自我評價中較低的成績,不管是源于外語學習方法上的缺乏引導、外語教學資源的匱乏、鄉鎮當地的社會文化或其他因素,都會影響到外語學習者的自信心的培養,從而會在他們的外語學習中形成負面的連鎖反應,這不得不引起鄉鎮中學的外語教學工作人員以及相關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
五、結語
根據國務院2014年9月4日所頒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于2017年開始正式實施的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外語依然享有與語文和數學同樣的地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外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鄉鎮中學生的外語交際意愿方面所折射出來鄉鎮中學外語教學現狀卻似乎沒能夠充分展示其應有的價值,鄉鎮中學生當前的外語學習情況以及他們的整體教育狀況,不僅會影響到他們自己的前途,也將會直接關系到當地在未來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前景。因而,不管是對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來說,還是鄉鎮中學校以及學生的家長,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努力形成合力,為鄉鎮中學生的外語學習提供更好的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Peng Jian-E,Woodrow,L.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A model in the Chinese EFL classroom context[J].Language Learning,2010.60(4):834-876.
[2]劉子富.陜南鄉鎮中學留守兒童外語學習動機調查研究[J].陜西教育,2012(1):18-19.
[3]彭劍娥,謝黎嘉.近20年二語交際意愿研究述評與展望[J].汕頭大學學報,2014(2):51-55.
[4]吳旭東.中國學生外語學習環境下的口頭交際能力自評與交際意愿[J].現代外語,2008(3):280-290.
[5]吳莊,文衛平.英語專業本科生的第二語言交際意愿[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1):32-35.
*本研究是陜西省教育規劃辦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SGH1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