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職教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根據高職特點做好教學設計,立足提高實效,開展實踐教學,充分體現高職教育職業性、應用性、崗位性的特點,注重學生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
關鍵詞:高職院校;現代職教;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環節,是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現代職教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要充分體現高職教育職業性、應用性、崗位性的特點,注重學生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
一、根據高職特點做好教學設計
現代職教視角下,高職院校“基礎課”要遵循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品質養成的基本規律,著眼于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實現從“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轉變。
1.教學思路
基本理論與職業素養相結合,從企業對高職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出發,系統設計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價值觀。
基本理論與職業現實問題相結合,依據高職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系統整合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在成長、成才和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有關人生、事業、理想等方面普遍關心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德行修養和職業現實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基本理論與職業道德實踐相結合,根據高職生認知特點和規律以及教學與實踐一體化的要求,突出實踐教學,明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致性和整體性。對應每一教學模塊系統設計實踐主題、實踐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固化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2.教學目標
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了解大學生活的特點及高職教育的內涵、特征、發展趨勢;樹立遠大理想,繼承愛國傳統;領悟人生真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積極投身人生實踐,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了解社會主義道德基本理論、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社會主義榮辱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范。通過課程教學,幫助學生完善“三種認識”,即認識社會、認識職業、認識自我;增強學生“四種能力”,即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交往,逐步提高學生走向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職業等方面的素質,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紀律,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和終身發展。
3.教學內容
課程內容的整合與構建,建立在對有關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統編教材認真研讀的基礎上,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與高職生的實際和職業生活聯系不緊密的狀況,從加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入手確定課程內容,將本課程內容分為三大模塊:
(1)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進行理想情操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道德品質教育,主要提供總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前提,重點解決學生成長、成才的歷史定位和時代方向問題,使學生初步具備一定的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能力,提升職業實踐中德行規范的意識和能力。這一模塊共四個專題,“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和“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
(2)基本法制教育。主要進行法律體系教育、法治理念教育,旨在幫助學生知法用法、守法護法,增強法律素質,初步學會并運用相關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職業生活領域的現實法律問題。這一模塊共兩個專題:“領悟法律精神,理解法律體系”和“樹立法治理念,維護法律權威”。
(3)職業規范教育。主要進行道德與法律教育,旨在提供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婚姻家庭生活和個人品的養成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鍛煉學生的高尚品格。這一模塊一個專題,“遵守行為規范,錘煉高尚品格”。
二、基于產教融合推進“兩個融通”
高職院校“基礎課”要從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具體要求出發,基于產教融合推進“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融通。
1.與行業企業文化融通
在課程教學中融入行業企業文化的創新性、誠信觀、質量觀、安全觀,融入行業的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推進建筑“產業文化進校園,工業文化進教材,企業文化進課堂”, 重點開展《建筑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教育,促使學生形成職業化的工作技能、工作形象、工作態度和工作價值觀,引導學生在學習上做到刻苦鉆研、務實求新,在工作上做到孜孜不倦、兢兢業業,在技術上做到注重細節、精益求精,樹立建筑大計、質量第一的意識,修筑經得起時間和災害考驗的精品建筑。
2.與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融通
實踐教學項目從職業規劃、職業榜樣、職業角色、職業法規、職業行動五個方面全面與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融通。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立志于本職崗位實現人生價值的職業目標,明確行業基本規范和執業道德規范,使學生增強對所學專業、今后所從事行業(職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念,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和遵紀守法習慣,規范日常生活行為,自覺養成嚴謹的學習生活習慣,以適應現代企業對員工的紀律要求。
三、立足提高實效開展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能有效體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開展實踐教學能促使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基于“三個結合”設計實踐教學
(1)實踐教學與人才定位結合。要將“基礎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制作等)有效對接,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導向,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緊密結合專業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著力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2)實踐教學與學生實際結合。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確定實踐教學主題,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實踐交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親力親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創新性思維,增強實踐教學對學生的震撼力、影響力。
(3)實踐教學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結合。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實踐教學的主體,“基礎課”實踐教學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模式,在實踐教學中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創新創造性思維,讓實踐教學真正起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2.通過“三位一體”開展實踐教學
(1)課堂實踐教學。任課教師還可在課堂上采取除講授以外的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形式,如案例教學、視頻教學、演講討論、模擬情境等。在這些形式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要搜集、分析、整理相關資料,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校園或社會調查活動,具有明顯的實踐性。這是“基礎課”實踐教學中最常見、最容易操作的形式。
(2)校園實踐教學。任課教師可組織所授課班級的學生參加在校園內開展的各個部門或學生團體組織開展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團體活動、專家講座報告、文化藝術活動以及技術技能競賽等。校園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環境,良好的校風學風對學生成才的意義是顯著的,在學生的課余時間結合實際開展的校園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參與面廣,能夠豐富“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3)社會實踐教學。可讓學生在任課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深入社會進行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基地教育以及專業實訓等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通過“掌握理論—開展實踐—思考升華”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高職院校“基礎課”必須從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具體要求出發,配合專業教育,基于產教融合深化“基礎課”教學改革,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劉文娟.論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07).
[3]林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教學模式簡論[J].文史博覽,2006(08).
[4]任永輝.工學結合視域下的高職“基礎課”教學[J].中國建設教育,2011(Z3).
[5]任永輝.建設類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理論觀察,2014(02).
(作者單位: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