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菁
摘 要: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時,學習者的母語與漢語之間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漢語無論作為母語學習,還是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都要經過刺激、反應和強化的反復過程來習得。充分利用語言之間的共性,利用普遍語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可以利用母語中已經具體化的語法原則來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提供便利。本文分析了普遍語法理論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得到了其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普遍語法;漢語;第二語言教學
一、普遍語法理論概述
喬姆斯基認為,人具有先天的語言能力,這種能力體現為他們具有以原則和參數為表現形式的普遍語法知識,也就是說,普遍語法就是一些普遍原則、條件和規則共同搭建的內容。普遍語法作為抽象的原則,并不能直接生成特定語言的“個別語法”,學習者只能根據這些原則,確定在特定語言中哪些語言形式是可能的,哪些語言形式是不可能的,并在語言經驗的基礎上生成特定語言的個別語法。由此不妨認為,所有語言的學習都是在共性的結構上搭建了不同語言的個性。共性和個性的融合,構成了不同的人類語言。
學習者在學習一門語言時,先天的語言學習機制發揮作用,即語言習得的“初始狀態”,在此背景下對習得語言時的輸入進行選擇和參數設置,語言習得的任務就此完成。
二、普遍語法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啟示
從普遍語法理論出發,其中參數的重新設置是克服母語對第二語言負遷移的根本措施。母語的固有參數影響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理解,從而導致負遷移,可見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有重要影響。那么,要使第二語言參數值的設置擺脫母語觀念的影響,學習者要對接受到的第二語言內容進行重構。而普遍語法與語言學習最有可能的假設,是學習者利用普遍語法發展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普遍語法+語言輸入。
那么我們可以大膽推斷,學習者必須接受大量的正面數據來抵消母語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要接受大量的第二語言輸入內容。而根據克拉申的i+1原則,語言輸入的內容最好是稍高于學習者當前水平的內容。據此,我對5名韓國學生做如下教學內容的測試:
在教授趨向補語“起來”時,其中有一個用法:放在動詞后,表示對某一方面進行評論。例如,“你學習起來也太拼命了”。學習者母語韓語中沒有相同的表達,此時母語中找不到與該用法對應的語法結構,學習者一定要對知識進行重構。我沒有直接解釋“起來”的用法,而是舉出大量例子讓學習者聽,試圖進行正面語言輸入,并讓他們跟讀。在大量語言輸入后,給出如下幾個例句:①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②這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③她唱起歌來聲音很好聽。④他說起話來很慢。⑤他寫作業起來就忘了吃飯和休息。
給出例句后,讓學習者從中找出一個錯誤的句子,結果他們都認為句子⑤是錯誤的,我問起原因,1名學生指出“寫作業起來”中“作業”是名詞,而其他五個句子“起來”前都是動詞:“說、做、讀、唱”。其他4名學生則表示找不到具體原因,但反復讀后,感知上認為句子⑤是錯誤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詳細解釋“起來”的用法,就簡單了許多。
另外,利用普遍語法中的語言共性,我們可以試著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把學習者母語與漢語進行對比,分析其中的異同,從相異之處引導學生對新的語法結構進行重構,而對相似之處進行比較,讓二者相融理解,則可以不必花費大量時間講解。
在對初級韓國學習者講授副詞“越” 時,課前,我將“越”的用法與韓語充分對比,發現,“越來越+形容詞”與韓語中相同意思的用法十分相似;而“越A越B”這種常用結構則和韓語不同,韓語中的結構是“A越A越,更B”,因此我把教學重點定為“越A越B”,“越來越+形容詞”則簡單講解,這樣合理安排了課堂教學時間。
三、結語
隨著中國國力不斷提升,漢語熱現已在全球范圍擴展,盡管學習者母語各不相同,但人類語言的普遍原則使學習者母語與漢語之間可以找到一個恰當的契合點,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契合之處,充分發掘有利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李 頻,查 平.普遍語法對中介語的可及性[J].邢臺學院學報,2006(01).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