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多佳
摘要:音樂形象看不見摸不著、有時還講不清,但這只是現象而不是本質。音樂形象是可寫、可唱(或奏)、可聽的具體。本文將對音樂形象進行論述。
關鍵詞:音樂 形象 存在方式
音樂形象看不見摸不著、有時還講不清,但這只是現象而不是本質。音樂形象是可寫、可唱(或奏)、可聽的具體。它表達著人們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反映著人們的生活,是由一些有規律運動著的有組織的樂音(或噪音)所構成的藝術形象。自人類產生以來,音樂就是人們最喜愛的藝術種類之一。它具有民族性、地理區域性、時代性。它包容著數也數不清的形式、手法、風格和流派。人們以無窮智慧所創造的音樂藝術成果,已匯成浩渺深遠、氣象萬千的音樂美之海洋。音樂具有強大的審美作用和精神力量,人類生活離不了音樂。從本質來看,音樂形象,是可感可知可以審美的、以獨特的方式存在著的具體。下面試從幾個方面說明:
(一)
首先,在產生音樂形象的形象思維過程中,音樂家所反映的對象是具體的。客觀世界由許許多多具體事物所組成,人們正是通過這樣許多具體事物,來感受和認識客觀世界的。音樂作品既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那么,客觀世界的具體性也就必然要反映到音樂形象中來。
在產生音樂形象的形象思維過程中,音樂家通過音樂形象所要表現的東西也大多是具體的,音樂作品的內容既包含著客觀存在的反映,又包含著作者對于客觀存在的認識評價和愛憎褒貶的情感。也就是說音樂形象除了反映著客觀事物的具體性外,也還反映著主觀感受的具體性。
(二)
音樂形象本身的具體性,體現在對立統一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中。從內容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由于藝術類別不同,即使是反映同一題材,作者的主觀感受也不一樣。
明朗的大調色彩和主和弦三個音強調性的反復運用,主音三音之間有特色的六度跳進,給人以光明輝煌充滿信心的情緒感受。正是由于這些節奏、音調、節拍和調式調性等音樂要素的結合、運動與發展能通過音樂形象所表達的具體情感和渲染的氣氛,使人產生豐富具體的聯想,來揭知內容,以完成形象的整體感受。這就是音樂形象的“表達功能”的情感性特長。所以音樂形象是動情性較強的具體。
聲調甚至有時能對內容的“含義”起決定作用。即旋律強調性地運用了語調的表情手法,強調了自身的表現力,而不是強調“準確地陳述唱詞的字義”。有時為了強調旋律自身的表現力,在可能的情況下甚至允許“倒字”。所以,音樂形象不僅具有鮮明的情感的具體性,而且由于情感因素的作用,還具有某種含義的具體性。
音樂形象是離不開作曲者表演者欣賞者的聯想的。而這種聯想充溢著活?生生的具體內容。作曲者表演者無限豐富多彩的具體聯想,凝結濃縮到具體的音樂形象上去了,又引起了欣賞者的無限豐富多彩的具體聯想。音樂形象內容的具體性正是體現在這樣一個運動不停的過程之中。人類社會中一切能夠表情達意的聲音,如勞動的呼聲、吶喊、歡呼、哭泣、嘆息、驚訝、斥責等各式各樣的語音聲調,都是處于一定的時代,一定的階級地位、一定的民族、一定的地理區域中的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即便是大自然中的天籟和大工業中的機械轟鳴,一旦和人聯系在一起,也會具有活生生的社會生活的生動內容。音樂難道能夠例外嗎?沒有內容的形式和沒有形式的內容,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說音樂的內容“不具體”或“不確定”,雖然沒有全部否定音樂的內容。但既然“內容不具體不確定”,什么都是、什么又都不是,那還有什么內容呢?這與說音樂“在本質上是什么都不能表達的”、“當音樂好像表達了什么,那不過是幻覺而已”的說法,并無本質上的不同。也許有人說形式主義音樂就無內容。這又有什么內容?其實這不僅否定了音樂的內容,連音樂的形式也給否定了。但這種奇怪音樂的產生,正好強烈地反映了一種沒落虛無的意識,所謂“無內容”者,也還是有其特定的內容。
從形式方面來看,音樂形象的具體性就更加明顯了。具體的音樂形象是由具體的情感內容與音響運動的具體形式結合而成。或者說音樂形象由表現著一定的具體內容的有規律地運動著的有組織的樂音(或噪音)構成。每一個音樂形象都有一個與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的形式。
由于曲調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具體音樂形象。但由于節拍安排和發展變化的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音樂形象。柏遼茲、柴可夫斯基、普羅柯菲耶夫都成功地塑造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音樂形象。但它們三者卻不相同,各自都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特色的具體的音樂形象。由此可見除了內容因素外,形式因素對音樂形象也能起決定的作用。不同的具體的音樂形式必然構成不同的具體的音樂形象。因為聲波的運動特點,音樂形象的任何一種構成要素如節奏、和聲、速度、旋律等,哪怕是十分細微地變化,都能使構成音樂形象音響運動的具體形式發生變化。這種音響形式的易變性造成了音樂形象的易變性。
另外,獨奏與合奏,重唱與合唱,不同的配器和和聲處理,音量、力度、速度、強弱變化,不同的藝術手法,不同的表演風格等等,都能造成不同的音樂形式,形成不同的形象感受。這些不同的音樂形象感受,有的比較明顯,有的則是以微妙的狀態呈現出來。由此可見特別是在形式方面,對音樂形象由聽覺印象開始的全部形象感受,是具體確定到非常細微的程度的。隨著音樂表現手法的豐富,音樂形象的具體性也相應地得到了充實和發展。
由于用聲音來表現聲音,比用其它手段材料來得優越,因此音樂對于客觀現實中聲音現象的“描繪”,比其它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更為實感、生動、具體。這就更加豐富了音樂形象的具體性。音樂在“描繪”客觀現實中的非聲音現象時,由于“通感”的作用也能具備一定的具體性和生動性。這種“通感”現象,要比單純的生理條件反射復雜得多。它包含著人門的全部生活體驗所造成的各種感覺之間的復雜聯系。通過“通感”現象的復雜作用,使人們的非聽覺的感覺領域興奮,從而完成對形象的整體感受,就是音樂形象的間接性特點這種特點。
(三)
關于“多解釋”的問題:有人認為人們對同一音樂作品,往往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所以音樂形象不確定不具體。一個音樂形象,不論你對它作任何解釋,它還是它。但如對它進行音樂上的變化,它就會變成另外一個具體的確定的音樂形象了。
關于“音樂形象所賴以存在的”、“聲響甚至包括由這種聲響形成的旋律,與它所要表現的客觀事物原來又無本質的必然聯系”的問題。只要對音樂創作的形象思維作一些分析,就可以知道作曲家之所以要用這種音響,而不用那種音響,是遵循著音樂創作形象思維的規律,是有生活體驗、觀察深淺、風格技巧、審美習慣等美學因素在起作用的。塑造音樂形象的音響,也就由這些美學因素的作用,與所表現的客觀事物,建立了本質上的必然聯系。研究音樂形象,既不能丟掉音樂的特點,也不能丟掉形象思維的特點。它們二者是有機地結合在具體而確定的音樂形象之中。
人們之所以會對音樂形象產生不確定、不具體等不正確的看法,緣于對音樂形象的藝術本質和特殊性,沒有能夠作更深入的辯證的科學認識。音樂的材料是聲音,由于聲波的運動特點與人的情感的生動性有相似或相同的因素,所以音樂形象的“表達功能”,具備了“情感性的特長”。由于聲音的限定性,音響只能呈現少數觀念。音樂形象的間接性和音樂形象流動性等特點,使得音樂形象具有“表達功能”的明確性局限的特征。“表達功能”的明確性局限,是音樂形象第二位特征。它形成了音樂形象的易合性等特點,這也使音樂形象的變化形式增多,豐富了一些音樂形象的具體性。“表達功能”的明確性局限,與不具體不確定是大不一樣的。音樂形象的具體性確定性,是不同于文學形象繪畫形象的具體性和確定性的。正是忽視了音樂形象的特點,用文學形象繪畫形象的確定性具體性去要求音樂,所以就覺得音樂形象具有不確定性不具體性了。但又在實踐中感到了音樂形象的具體和確定,于是搞個折衷,說音樂形象又具體又不具體,又確定又不確定。這樣自相矛盾的說法,使人對音樂產生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妙感。
綜上所述,關于音樂形象的爭論,最終歸結于音樂的本質問題。任何一種形式的“不確定論”都無法解釋音樂本質問題。音樂形象有其獨特一面,它以獨特形態存在著。這對音樂家進行藝術創造,提出了明確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