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建
“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是普通高校招生全國考試統一大綱要求大家掌握的實驗之一,這個實驗從實驗的原理到數據采集、處理以及誤差的分析都具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在實驗中,我們應該選擇圖1還是圖2所示的電路,安培表到底接在哪,以及相應地產生了什么樣的系統誤差,一直是困惑各位同學的問題,下面我們將使用戴維南定理,定量地比較這兩個測量電路的優缺點。
戴維南定理(又譯為戴維寧定理)又稱等效電壓源定律,是由法國科學家戴維南于1883年提出的一個電學定理。由于早在1853年,亥姆霍茲也提出過本定理,所以又稱亥姆霍茲-戴維南定理。它的內容是這樣的:對于含獨立源、線性電阻和線性受控源的單口網絡,都可以用一個電壓源與電阻相串聯的單口網絡來等效,這個電壓源的電壓,就是此單口網絡的開路電壓,這個串聯電阻就是從此單口網絡兩端看進去,當網絡內部所有獨立源均置零以后的等效電阻。
在“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中,如果采用如圖1所示的電路,其系統誤差主要來自于電壓表的分流,導致安培表沒有準確地測量干路的電流。用戴維南定理去處理,相當于本電路測量的是如圖3所示等效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設電壓表內阻為RV,所測電源的電動勢為E、內阻為r。由戴維南定理,易知所測的等效電動勢為E'=—E,r'=—,顯然其電動勢和內阻的測量值都比實際值要小,但是教材上本實驗要求測量的是干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而干電池的內阻遠小于電壓表內阻,所以兩個測量值和實際值都很接近。
如果選擇圖2電路進行測量,其系統誤差主要是來自于電流表的分壓,導致電壓表沒有準確測量路端電壓。從等效電路的角度出發,使用圖2電路進行測量相當于測量的是圖4所示的a、b之間的等效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設電流表的內阻為RA,由戴維南定理可知,所測的等效電動勢為E'=E,r'=RA+r。由于電流表的內阻和干電池的內阻接近,所以雖然圖2 電路的電動勢測量沒有系統誤差,但是內阻的測量值誤差較大。這就是書本選用圖1所示電路進行測量的原因。
但是,不是所有的電池電動勢和內阻的測量圖1電路都優于圖2電路,其電路的選擇要看測量的是什么樣的電源,如下例所示:
【例題】測量“水果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中,將一銅片和一鋅片分別插入同一只蘋果內,就構成了簡單的“水果電池”,其電動勢約為1.5V,可是這種電池并不能點亮額定電壓為1.5V,額定電流為0.3A的手電筒上的小燈泡。原因是流過小燈泡的電流太小了,經實驗測定電流約為3mA。現有下列器材:
待測“水果電池”
電流表A :滿偏電流3mA,電阻約10Ω
電壓表V :量程1.5V,電阻約1000Ω
滑動變阻器R1: 30Ω
滑動變阻器R2: 30kΩ
開關、導線等實驗器材
(1)本實驗應該選用哪種規格的滑動變阻器?
(2)若不計測量中的偶然誤差,用這種方法測量得出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值與真實值相比較,電動勢E (選填“偏大”或“相等”或“偏小”),內電阻r (選填“偏大”或“相等”或“偏小”)。
就本題而言,“水果電池”的電動勢約為1.5V,電流約為3mA,估算其內阻約為500Ω,為了使電路中電流變化范圍大一些,選用與電源內阻接近的滑動變阻器,故選用R2。比較電池內阻和電流表、電壓表的關系,可知,其內阻與電壓表的內阻較為接近,遠大于電流表的內阻。由前面的敘述可知:應該選用如圖2所示電路測量。此時,不計偶然誤差,其電動勢測量值準確,內阻偏大。由戴維南定理,所測內阻為RA+r約為510Ω,如果選擇圖1所示電路則所測電阻為—,約為333Ω,顯然圖2電路較圖1電路更為接近實際值。
綜上所述,在“測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這個實驗中,測量內阻較大的電池時,圖2電路誤差較小;測量內阻較小的電池時,圖1電路誤差較小。在這個實驗中,戴維南定理非常直觀的定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電路的誤差大小。通過戴維南的定理的分析,讓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得到了開闊,也有利于學生適應靈活的創新性實驗題。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