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國目前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編寫出版存在較多問題,特別是教材內容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編寫制度亟待統一規范。本文簡要闡述了目前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現狀,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公共音樂教材;現狀;思路
【作者單位】龔航宇,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公共音樂教材應用于非音樂專業學生,應以學生接受、教師適用為主。但目前國內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版本眾多,多為各大高校自行編寫,教材之間差異不大,缺乏內容的創新性、音樂的靈動性,很難在高校眾多公共課程中吸引學生。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現狀令人擔憂,未來出版發展應引起教育部及學界、藝術界高度重視。
一、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現狀
1.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的歷程
公共音樂教材的出現源于新中國成立時期,其編寫、出版始終伴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深化而發生變化。教育以人為本,教材因人而異。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區別于音樂專業教材的精品化、理論化,內容凸顯音樂的基礎性、普及性,滿足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愛好,陶冶其性情需求。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的出版適應我國教育發展,發展趨勢良好,版本、出版數量從20世紀末起逐年增多。截至2013年,全國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版本已達102種,相關數據見表1。
從表1可知,我國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的版本數量與時間有著某種必然聯系。以1999年為界,之前的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數量少,呈現版本單一或奇缺現象;1999年突然增至5種版本,之后版本數量逐年增多。分析其中影響因素有三:
第一,國家教育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入。1999年,黨和國家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在全國全面展開素質教育,這對素質教育的教材出版提出明確要求。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課程教材政策鼓舞下,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的編寫熱潮得以提升,出版數量呈上升趨勢。
第二,國家教育部對高等院校藝術教材規定進一步明確。2004年,教育部下達了一系列關于高等院校藝術類教學的實施方案,使得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的出版數量猛增至12種。隨后教育部又針對藝術教材的出版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規定,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從2006年開始趨于平穩。
第三,高等院校教師資格考核與職稱評定的需求。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數量增多也與之前編寫的教材內容不高有聯系,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對教師考核措施和形式的變化,以及職稱評定需要,促使很多教師將精力放在教材編寫上。
2.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的類型
目前,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版本已達102種,名稱五花八門,如《大學音樂》《音樂鑒賞》《大學生音樂修養》《大學生音樂欣賞》等等,這里不一一贅述。如對眾多版本進行分類及所占比例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知,目前大學公共音樂教材以欣賞類居多,混搭類為次,理論類教材所占比例最小。欣賞類教材側重于音樂作品的欣賞,以培養學生的音樂修養和鑒賞水平為主;混搭類教材則屬于綜合性較強的教材,以音樂發展史結合建筑、舞蹈、美術、影視等藝術形式作為教材內容;理論類教材多以敘述音樂理論基礎為主,多為音樂常識等內容。
3.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版本使用現狀
當前,國家教育部對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版本使用沒有統一規定,各高校內部也沒有具體的版本使用要求,大學公共音樂教材選擇的主動權主要掌握在任課教師手中。為此,許多教師在選擇教材時都是根據自身用書特點來選擇教材,教師對音樂教材的選取有較大自由,這導致學校間、教師間選用版本不一。其中有些教材內容編寫不嚴謹,編輯、印刷粗劣,且缺少必要的配套資料,如音樂光盤等。雖然近年一些專家學者提倡大學公共音樂教材應按照全國統一大綱標準來進行編寫、出版、使用,確保教材內容的時代性、邏輯的發展性和向上的兼容性,但收效甚微。部分高校雖然綜合各類資源編寫了音樂校本教材,但是受編寫者個人能力和院校實力限制,很難編寫出適合非音樂專業學生使用的精品教材,不同類型的音樂教材兼容性較差。
二、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教材主要由各大高校出版社出版發行,在現行的高校教材出版中,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約占教材總量的70%,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約占8%,其他圖書出版單位出版的教材約占22%。高校出版社之所以能在高校教材出版中拔得頭籌,原因如下:高校出版社擁有國家或學校內部資源配置政策傾斜與支持,優勢明顯;高校出版社這種帶有自產自銷性質的出版行為,有利于拉動和滿足學校內需,可以使學校教材出版、使用效益最大化。
就質量來看,我國大學公共音樂教材整體質量普遍不高,教材出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質量良莠不齊
這主要表現在:教材內容陳舊,編寫方法簡單;教材編寫視角狹窄,理論性述評過多;教材具體內容脫離一線教學情況,沒有專門的教師用書或學生用書,于教學無益。
2.編寫術語不統一
現行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在專業術語的使用上明顯存在個人偏好過重的現象,如作者在教材內容方面精選聲樂練習和曲目,但在書名使用上卻以自己認為“合適”的專業術語來命名,嚴重影響教材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3.教材中存在作者觀點論述現象
大學公共音樂教材是為了傳授學生音樂知識,培養學生音樂素質,并不是編者的研究成果結集。但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編者添加了“創作”內容,凸顯個人觀點。這些內容造成學生的迷惑,無益于教學。
4.著作權糾紛問題較多
由于目前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大多系高校自編,內容多引用他人觀點,并沒有按國家相關規定標明出處,沒有對教材使用者盡到應有職責。如圖片信息的使用,無論是來源網絡還是書籍影印,都必須在標明出處的同時,征求原作者或出版社的使用許可意見。高校自編的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往往忽視這些問題,引發了較多糾紛。
三、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思路探討
1.豐富教材內容
第一,增加大學公共音樂教材中音樂文化交融的內容。當前,我國經濟與全球經濟接軌,各國文化交流往來頻繁,特別是音樂交流。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編寫出版要適應時代變化,反映不同國家的文化及音樂色彩,豐富學生的視野。
第二,增加音樂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內容。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編寫應適應市場的變化,不拘泥于書本教材、理論說教這一教學形式。在教材中應加入現代數字多媒體內容,將樂器和音樂軟件相結合,讓非專業學生也能體會到音樂的魅力。
第三,開發高校自編教材出版發行產業鏈。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的編寫、出版發行可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實現特色產業鏈,可開發教師和學生用書的編寫、設計,教學多媒體工具的設計、制作等項目,逐步形成音樂教材系統工程,實現大學公共音樂“大教材”的目的。
2.平衡音樂教材內容
第一,平衡枯燥的教材內容。在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編寫上,我們應適當加入大學生喜愛的音樂形式,如“中國風”的民族歌曲內容、歐美風格十足的 R&B或 RAP音樂,讓非專業學生接觸了解不同風格的音樂。
第二,平衡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內容。我們在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的編寫上應兼顧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在“陽春白雪”式的經典音樂基礎上加入流行的通俗音樂,利用這些所謂的“洪水猛獸”吸引大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第三,平衡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的內容。我們應增強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的藝術性,發掘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如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在音樂中展現唐詩宋詞的魅力,還原古代詩歌的真正意義。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大學公共音樂教材編寫出版存在較多問題,特別是教材內容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編寫制度亟待統一規范,這是未來大學公共音樂教材出版健康發展的前提。
[1]侯春瑩,王慶華.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材的編撰研究[J]. 藝術教育,2006(9).
[2]朱葉莉,張譯文. 音樂藝術類教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編輯之友,2012(9).
[3]殷婕. 關于部分普通高校音樂教材的初步研究[D]. 天津音樂學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