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玥 俞耀軍


[摘要] 目的 比較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的療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將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療的胃癌根治術患者45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其中23例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設為腹腔鏡組,其余22例行開腹手術為開腹組,比較兩組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吻合口瘺、肺部感染、粘連性腸梗阻、切口感染情況。 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短于開腹組,腹腔鏡組患者的切口長度顯著短于開腹組,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3.0%,顯著低于開腹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較開腹手術在術后恢復、并發癥方面更具優勢。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具有創傷小、失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開腹手術;并發癥;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7-0034-04
胃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逐年增加且日趨年輕化。外科手術仍是治療胃癌的常用方法,其中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相對于傳統的胃癌根治術成為近年來新發展的一種手術方式[1]。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以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逐漸應用于胃癌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2]。本研究旨在比較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的遠期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療的胃癌根治術患者45例作為研究對象,術前均行上消化道鋇餐及電子胃鏡檢查,明確病變部位及病理類型,行病理檢查確診。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2~70歲,平均(52.8±6.2)歲。發病部位:胃竇部28例,賁門部14例,其他部位3例。腫瘤分期:Ⅰ期9例,Ⅱ期15例,Ⅲ期21例。將45例胃癌根治術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其中23例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設為腹腔鏡組,其余22例行開腹手術為開腹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灶部位、腫瘤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手術方法
1.2.1 腹腔鏡組 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氣管插管全麻,于臍下緣橫行切開皮膚、皮下,穿刺針進針,建立CO2氣腹,腹腔CO2氣壓維持12~15 mmHg。于臍孔置入10 mm套管針。于患者左側腋前肋緣下行直徑12 mm穿孔為腹腔鏡手術的主操作孔,其余3個直徑 5 mm的輔操作孔分別于臍左側處5 cm偏上、右側腋下前線肋緣下方、右側鎖骨中線與臍平行偏上。游離并切除大網膜,分離并用可吸收夾夾住胃網膜右血管根部,清除幽門下淋巴結,解剖肝十二指腸韌帶、胃右動脈、膽總管、肝固有動脈及肝總動脈,游離胃大小彎側,切斷十二指腸,繼續游離、清除第7組、第11組、第1、3組淋巴結,切斷大網膜結腸脾曲至胃大彎側之間的無血管區,取臍上縱行長約7 cm正中切口,將胃拉出切口,荷包鉗夾閉幽門下約3 cm的十二指腸并予以離斷,上方在腫瘤以上約5 cm處切斷胃組織。按常規畢Ⅱ式手術方式進行消化道重建。
1.2.2 開腹組 行開腹手術。全麻,于臥位下取上腹部正中切口,阻斷胃周的血管,并切除網膜,對淋巴結進行全面清除,對胃進行切除處理,并重建消化道以及其他處理。
1.3 觀察指標
包括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吻合口瘺、肺部感染、粘連性腸梗阻、切口感染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觀察指標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10.2±1.3)d]顯著短于開腹組[(16.5±2.8)d],腹腔鏡組患者的切口長度[(5.1±1.3)cm]顯著短于開腹組[(16.2±3.7)cm],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120.4±27.8)mL]顯著少于開腹組[(432.5±68.3)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但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286.2±31.7)min]顯著長于開腹組[(232.9±28.3)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住院時間比較(x±s)
2.2 兩組術后安全性比較
腹腔鏡組無一例出現肺部感染、粘連性腸梗阻,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3.0%,顯著低于開腹組的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
3 討論
胃癌發病率占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50%~63%,在我國居全部惡性腫瘤之首[3]。傳統開腹胃癌根治術一直是過去治愈早期胃癌的首選方法,但具有創傷大、并發癥多等缺點。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在胃腸外科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胃癌患者傾向于在腹腔鏡下行胃癌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胃癌手術雖然在手術時間上相對較長,但通過對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及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并發癥方面的研究均被證實其在治療療效方面具有優勢。本研究表2、3也證實了上述觀點。由表2可知,腹腔鏡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短于開腹組,腹腔鏡組患者的切口長度顯著短于開腹組,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但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相關研究[2-6]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提示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較傳統開腹手術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趙群等[7]將101例胃癌患者分為腹腔鏡手術51例(腹腔鏡組),開腹手術50例(開腹組),比較兩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圍術期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顯示,腹腔鏡組與開腹組患者在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方面比較,差異均存在顯著性,也證實了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失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費書珂等[6]研究也證實,腹腔鏡組的切口長度明顯較開腹組短(P<0.05),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P<0.05);平均住院時間比開腹組短(P<0.05),進一步證實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胃癌患者有效且安全可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手術切口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孫欽立等[8]對 39例行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根治術(腹腔鏡組),對 40例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開腹組)患者,術后腹腔鏡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分別為(204.64±38.4)min,開腹組的手術時間(166.1±436.8)min,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開腹組(P<0.05);但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情況、術后外周血 T淋巴細胞及 NK細胞活性顯著優于開腹組(P<0.05),說明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根治術是安全可行的,其微創優勢明顯,能夠達到與開腹手術相當的根治效果。趙慶洪等[9]通過比較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與開放性胃癌根治術的差異,探討腹腔鏡下胃癌根治性的可行性。結果證實腹腔鏡手術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而腹腔鏡組的術中平均出血量分別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且腹腔鏡組術后平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分別短于對照組(P<0.05);腹腔鏡手術組術中無臟器損傷,術后無出血、吻合口漏及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無手術死亡病例,進一步證實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安全、可行,與開放性胃癌根治術具有相同的淋巴結清掃范圍。柴建平[10]通過比較胃癌患者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的療效的差異,證實腹腔鏡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自主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尿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優于開腹手術組,說明腹腔鏡手術較開腹手術利于機體的恢復。目前已被認可的腹腔鏡胃癌根治性手術的適應證為腫瘤浸潤深度在T2以內。但對于胃癌伴大面積漿膜面受侵或腫瘤直徑>10 cm或淋巴結轉移灶融合并包繞重要血管者或腫瘤與周圍組織器官廣泛浸潤者則不宜采用腹腔鏡手術[2,11-15]。但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同開腹手術一樣應遵循腫瘤外科的根治原則和無瘤技術,充分切除病灶及足夠的周圍正常組織:清除各站淋巴結及脂肪組織:消滅腹腔內的腫瘤細胞:血管根部結扎:盡量減少對腫瘤組織的擠壓并施行整塊切除。合理的淋巴結清掃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淋巴結清掃是否徹底是判定手術能否滿足根治腫瘤的要求的重要指標[16-22]。
綜上,我們認為,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療效確切,較開腹胃癌根治術具有出血少、并發癥少、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民華,臧潞. 腹腔鏡外科治療早期胃癌的現狀[J]. 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5(3):203-206.
[2] 董峰,牛躍平,孫培春,等. 腹腔鏡輔助下與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遠端胃癌臨床對照研究[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5):457-459.
[3] 甄四虎,侯會池,王少文,等. 腹腔鏡輔助下進展期胃癌根治術56 例分析[J]. 解放軍醫藥雜志,2012,24(3):32-34.
[4] 郝龍,洪曉明,沙紅存.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胃癌研究進展[J]. 現代實用醫學,2011,23(8):959-960.
[5] 張連舫. 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的臨床特征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8):1407-1408.
[6] 費書珂,張樹友,夏紅星,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腹胃癌根治術安全性的比較[J]. 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4, 42(5):484.
[7] 趙群,李勇,王貴英,等.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行胃癌根治術效果的臨床對照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1):211-212.
[8] 孫欽立,張曉明,周忠晉. 腹腔鏡輔助與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9, 12(7):605-606.
[9] 趙慶洪,魯明,張弛,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放性胃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 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5):438-439.
[10] 柴建平.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放性胃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 浙江創傷外科,2014,19(1):85-86.
[11] 王金林,黃石川,駱松輝,等. 21例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臨床應用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4):9-10.
[12] 徐曉武,陳鈳,張人超,等. 腹腔鏡輔助與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對比研究的薈萃分析[J]. 中華醫學雜志,2013, 93(16):1224-1229.
[13] 許威,劉宏斌,韓曉鵬,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高齡患者免疫功能及近期療效的影響[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9):744-745.
[14] 余佩武,唐波.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技術難點與對策[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3):178-180.
[15] 趙海鋒. 腹腔鏡輔助下遠端胃癌根治術與傳統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對比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8):13-15.
[16] 徐偉,翟博.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47例[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0,13(6):487-489.
[17] 張華. 腹腔鏡與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近期療效對比觀察[J]. 中國衛生產業,2012,5(4):21-23.
[18] 楊棟,吳曉陽.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65例臨床分析[J]. 交通醫學,2010,24(4):398-391.
[19] 余佩武,王自強,錢鋒,等. 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105 例[J]. 中華外科雜志,2006,44(19):1303.
[20] 林烈文,朱暢,潘凱. 腹腔鏡與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的同期臨床對比研究[J]. 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9):953-954.
[21] 曹永寬,劉立業,周均,等. 手輔助腹腔鏡與腹腔鏡輔助和開腹胃癌根治性切除術的臨床比較[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7):740-742.
[22] 覃忠衛,韋道文,呂建生. 腹腔鏡與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近期療效對比[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21):1696-1697.
(收稿日期: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