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機械加工技術”是機電專業必修專業課程之一,匯聚了“機械基礎”“機械制造工藝”“機械制圖及CAD”等多門課程教學內容,既包含大量的理論知識,又與工作實踐息息相關,知識面廣,實用性強。我國眾多的中職學校都在探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課時安排中實訓課時有很大的增加,這樣就壓縮了理論課時。在課程理論性強,教學內容豐富,課時少的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很多中職學校研究的問題。
1.從教室走進實訓車間是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
現階段,受大多數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思想影響,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每況愈下,各校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生源質量越來越差,中職教育越來越難。縱觀各中職學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都普遍存在難度大,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的問題。機械加工技術課程具有“內容抽象、枯燥乏味,與數學和物理緊密聯系”等特點,而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差,缺乏應有的數學、物理基礎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部分學生甚至完全沒有基礎,這使得機械加工技術課的教學難度非常大。但隨著加工技術快速發展,為了滿足專業教學和學生未來工作的需要。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強實訓環節的建設與研究,從感性教學入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加強記憶,就十分有必要。
2.在實訓車間進行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的優勢
在實訓車間進行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使教學形象直觀,學生容易掌握。許多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遇見過這種情況:對某些設備的功能或操作方法反復講解,不如將實物呈現給學生或演示一遍該操作方法更容易讓學生掌握。例如,在講解“軸類零件的加工方法”內容時,雖然都是最普遍、最常見的,但對于從來沒有接觸過、沒有操作過的學生來講,課堂理論教學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學生沒有直觀認識,難以想象出零件是什么樣的。哪怕給學生講過以后,他們碰到這些實物零件,還是不知該怎么識別和區分。若把這些內容對照實物來講解,讓學生邊聽邊認識和區分,并操作,這樣學生就能輕松識別和掌握該零件的特性,同時也學會了操作,對所加工的零件有較深刻的印象。
動手操作、動腦學習交替進行,提高知識接受率。中職學生動手能力強,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實訓車間進行教學,以生動的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進行“軸類零件的加工方法”的教學中,先給學生20分鐘觀察模型,然后再進行理論性講解。
教師應該精心創造自主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良好氛圍。由于學生所看到的都是實訓車間的實物,內心都想立刻通過實踐來驗證,所以實訓車間的現場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實際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態度,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去。
3.如何順利開展實訓車間教學
第一,提高教師的“雙師型”素養。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科學發明創造也與時俱進,各類知識相互交織,任課教師僅僅局限于本學科教學的研究是不夠的。學生對新奇事物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加,學習內容越來越豐富,尤其是通過網絡平臺可以找到任何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并進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尤其要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隨時關注與本專業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以防知識落伍,這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還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采用理論知識由“理論教師”講解,實訓課程“實訓教師”講解,“理論與實訓”教師分離的做法,“實訓教師”都是在企業中工作過的技師或工程師。這種教學方式的目的是好的,但具體實施起來卻會產生難題。對于同一個知識點,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見解,這樣就導致理論與實驗無法完美地銜接起來。這就要求必須培養能將教師與技師或工程師這兩者有機融合的“雙師型”教師。可見,在該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素質與綜合能力是學生能否學好該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建立與教學配套的實習實訓車間。中職學校實訓車間既是從事教學、實訓及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更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中職學校必須建立與教學配套的實訓車間。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要能勝任生產一線的工作,并能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逐步轉化為“講、學、做”相結合的現代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霞.“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設計研究——“普通機床加工技術”課程教學設計 [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4(03).
[2]白 雪,張 兵.以培養關鍵能力為核心的行動導向型教學的解析 [J].現代企業教育,2009(20).
(作者單位:四川省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