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明
社會要發展,教育要改革,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今天,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洪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適應,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存在“三輕三重”問題:一是重語文內容的理解,輕語言文字的內化訓練,學生語言貧乏、不規范的現狀難以改變;二是重教師的教,輕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個性發展受到壓抑;三是重課堂集中式的回答教學,輕面向全體的自主交流與體驗,學生自學能力難以提高。如何改變小語閱讀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率,并做好課改的前期準備,使得課改前后的小語閱讀教學工作順利銜接?下面就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閱讀教學要確立學生多讀、教師少講的原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要實現語文教學目的,閱讀教學是關鍵。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是:在閱讀課中,學生通過閱讀和聽講,基本上能正確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而在朗讀、說話、寫作中語言文字的運用與教學目標的要求相距甚遠,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不如理解能力。這是因為從“理解”到“運用”之間有很大的跨度,必須有一個“橋梁”過渡,這個“橋梁”便是語言內化和積累。因而,學習語文的過程應該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內化)—運用的過程。所謂的“理解”便是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感悟和理解語言文字,“積累”便是學生在反復多次朗讀中實現語言的內化與定格。目前語文教學多數只是完成“理解”這一任務而輕忽“積累”,這就是教學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閱讀教學要做到 “理解”和“積累”,才能真正為“運用語言”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從而達到由“理解”向“運用”過渡的目的。因此,確立學生多讀、教師少講的小學語文自主教學對完善語文教學工作至關重要。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內要促學生主動閱讀
現有教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只要經過課前預習和第一課時的學習,讀懂并不太難。教材的編排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只要不越位,學生一般能達到。教師應從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中解脫出來,應重視和加強預習指導,讓學生帶著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來上課,改變課堂教學結構。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多讀、多議。充分調動學生課內閱讀的主動性,增長閱讀時間,提倡教師精講,學生多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佳傳。讓學生自由自在閱讀,通過多讀,能夠讀準字音、讀順語句,得到通文曉理、表情達意的效果。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外要促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意識、有步驟地介紹課外讀物,不斷增加課外閱讀量。閱讀內容要豐富、全面,不管是經典小說、詩歌、散文,只要能讀懂都可閱讀。介紹課外讀物要走出“沼澤”,只限于“優秀習作”“精筆文選”這類讀物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果僅限于此,必將給學生帶來誤導,貽誤學生閱讀的黃金年華。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定期組織學生形象報告會、朗誦會、詩歌表演等,給學生以一個寬松和諧、拓展才華的機會,推進課外自主閱讀的進一步開展。
二、閱讀教學要轉變觀念,更新教法
目前,教師大多數是以向學生提問題的方法進行教學,產生這種教法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受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的影響,教師急于求成的心態占了上風。因此教師以為只要自己認真地教,學生也認真地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多讀的機會,沒有自主學習的獨立空間,只能等待老師的提問和聽講,學生的學習完全處于被動狀態。教師不能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寶貴的閱讀教學時間就在等待回答和聽講中逝去,這種低效的教學方法不僅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且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教師成了問題的“設計者”,而非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成了“問題”的解答器,而非學習的主人。
我在教《渡船》一課時,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后,圍繞“一個胖胖的老太太,提著一根手杖,健步走在前頭。夕陽灑在她滿頭銀發上,顯得神采奕奕。”句子中的“提”字爭論得面紅耳赤。有的學生提出,上了年紀的人通常是拄著手杖走路,而這位老太太卻是“提”著手杖走下河灘,未免用詞有些不恰當。有的提出應把“提”字改成“拄”字為
妥;有的提出這位老太太急他人之所急,或為人看病,或為人送藥,拄著杖走路速度慢,就“提”起杖子走路,因此,“提”字不能改“拄”字;還有的提出老太太雖然歲數大,但文中兩個詞“健步”和“神采奕奕”顯示出老太太的身體狀況,雖然年紀大了,但為了病人,為了送藥,提起杖走一程很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學生的自主閱讀到位了,閱讀教學任務也就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赤土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