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推進,課堂教學無可替代地成為新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新課標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分享的課堂氛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理念不應只停留在理念上而必須轉變為決策力、執行力。面對這場教育革命,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等問題亟待解決。為此,本文從信息技術新課標的意義、特點及實施方面做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新課標;信息技術;教學
一、信息技術新課標的意義
信息技術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新性)為特征的指定學習領域。故中小學信息技術新課標強調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它強調從解決問題出發,是學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二、信息技術新課標的特點
1.課程目標體系力求有新意
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列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并對其進行了具體的表述。
2.教學起點非零化
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自我設計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課程內容的拓展和深化
通過與原課程綱要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拓展與深化部分有:“信息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等模塊。
4.強調人文性、文化性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實踐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
5.強調自主學習
強調滲透學生自主學習、勤于動手、主動探究的思想,強調為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提供直接指導。
三、信息技術新課標的實施
1.硬件設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已擁有完善的多媒體教室條件下,要做的就是在上課前對多媒體設施進行調試,以保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正常。課前準備十分重要,筆者在上課期間,經常會遇到上節課還能打開的電腦這節課就無法打開的情況,導致有的學生沒有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對硬件設施定期的維護。
2.教材
新課標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的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再精心選擇教學案例,特別挑選那些既有趣又簡單且做完后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的例子來講,讓他們學有所得,增強他們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
3.教學設計和模式
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橋梁,它既是教學理念的載體又是教學實踐的依據,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提倡的教學模式是“任務驅動”和“Web Quest”,這是很有效的教學模式。
(1)知識遷移。通過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用已知信息技術知識去開拓未知的知識,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如一位老師教三年級下冊的認識Word,在講到如何退出Word軟件時,因為出Word跟之前學過的“畫圖”軟件有相似的地方,首先讓學生們回憶上學期學過的“畫圖”軟件的退出方法,然后再由學生自己操作練習和總結退出的方法。
(2)“玩中學”。一味地按照書本教學,課堂必定是枯燥無味的,學生也會沒有耐心聽下去,這時可以結合一些小游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授操作鼠標器時,可以結合“七巧板”游戲,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熟練掌握鼠標的指向、單擊、雙擊等操作。
(3)課堂練習。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這一塊,除了教師講解外,做一些課堂練習也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例如在學完Logo畫正多邊形時,可以讓學生們畫出圓形、半圓形和波浪形等。
總之,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教學值得進行長期的探索,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必須著眼于教法逐步改進、考核逐步規范,用全新的理念來思考它,讓信息技術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中,培養具有高度信息素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 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美)桑赫爾茲,等.信息技術與學生為中心的課堂[M].宋融冰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