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清春
摘 要:針對學困生諸多問題,筆者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總結經驗,重視積累。教育方面,重視學生理想教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用理想感召學生,以關愛打動學生,教育學生坦然面對社會變化,把握自身發展因素。教學方面,積極實踐,努力形成學困生教育模式,強調學困生成績轉化,培養學困生學習興趣,將關注落實到晨讀、備課,上課的每一個環節。通過親身實踐,學困生轉化已初見成效。筆者希望能與讀者進一步溝通交流,以期這一方面更有成效。
關鍵詞:學困生 教育 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156-02
綜藝真人秀節目中,嘉賓或導師在選手上臺后,會問選手來這個舞臺的夢想是什么。同樣的問題我也多次問過我的學生,你來到學校這個舞臺,要追逐一個什么樣的夢想,出乎意料的是,一部分學生的回答竟然是,“老師我沒有夢想”,更有甚者當問他為什么要來上學時,竟有學生好不在乎又頗為無奈地說“父母讓來的,我沒辦法”。這就是大部分學困生令人堪憂的真實狀態。面對這樣的教學群體,我們教師要何去何從?作為一個有過多年學困生教學經歷的老師,我想談談自己的感受。
1 重視學生的理想教育
學困生顧名思義,就是在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有很多典型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究其原因,學困生大都來自農村,他們的很多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缺乏與子女的思想溝通更談不上理想教育。不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每到放假的時候,學生就孤零零一個人在家。更有甚者,一些家長還會認為讀書無用,“不會讀書會賺錢就可以了”,“考得好不如嫁得好”,混個畢業證就行;各種說法充斥其中,這些錯誤的教育行為的存在導致一些學生尤其那些學困生思想上的錯誤認識,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很多孩子缺乏遠見,胸無大志的緣由了。
平心而論,有這種心態的學生,不在少數。心中沒有追求的理想與目標,自然不會努力前行。因此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我更感受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1 講道理,樹模范
講道理,舉薦模范人物,幫助他們樹立起理想與目標。托爾斯泰說:“一個人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真正的生活。”我堅信,學生的心中必須有理想人格的形象,有成功的企盼,有為之不懈奮斗的理想,才能竭盡全力、不畏艱險。一個人只有眺望遠方,才不怕泥濘。
1.2 談理想,說未來
可是,現在的學生內心浮躁,對未來充滿恐懼。有學生直言不諱地問我,“老師,就我現在這種狀況,哪還有什么夢想可以實現啊。”我就告訴他俞敏洪在勵志演講中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每條河流都有一個夢想:奔向大海。長江、黃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樣。長江劈山開路,黃河迂回曲折,軌跡不一樣。但都有一種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過程中,如果沉淀于泥沙,就永遠見不到陽光了。”
對于那些聰明但漫無目標的學生,我會告訴他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早晚都要交到他們的手里,具備振興這個民族的能力,保證它不受欺侮、不被侵略,你們責無旁貸;對于孤單的留守學生,我會告訴他,如果你不想將來你的孩子品嘗到同樣的滋味,就要努力地考一個好大學。對于不用心學習,懷著嫁入豪門想法的女同學,我會告訴她,豪門更需要一個不僅有美貌、還有學歷、有見識、有修養、有能力、有品味的女主角,王子喜歡的是有水晶鞋的灰姑娘。
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理想,有了追求的目標,才可能產生強大的動力,在學習上才能刻苦攻讀。一旦理想在他們心中扎下根,就能重拾信心,不畏困難,為達成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不止。
2 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2.1 正視變化,坦然面對
無可否認,這個世界的急劇裂變不僅讓我們應接不暇,更讓孩子們無所適從。吹來的風不僅帶來清爽也裹挾著沙粒,孩子們看到了不勞而獲、養尊處優就不再相信艱苦樸素、個人奮斗;孩子們看到了道德淪喪、腐敗滋生就不再相信公平競爭、德以立身;孩子們看到了物欲橫流、人心不古就不再相信純潔善良、美夢成真。曾有個孩子義憤填膺地對我說,老師,我上了大學又能怎樣?這么多年的教學經歷,我深刻地認識到,越是出身農村的孩子,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越激烈,他們內心的自卑感就越強烈,那種無原則的反抗就更猛烈。這些孩子上網、打游戲、談戀愛的行為就越多,對于他們的這些行為,我們無須過分指責,他們自暴自棄是因為看不到未來,他們暴力對抗是因為不相信未來。我們對這些孩子不可敵視,其實,他們是可憐的。因為越是在學校里表現的桀驁不馴、講究吃穿的孩子,在犯了錯誤后,我們看到他的家長就越是穿著破舊,這恰恰是一種掩飾自卑的方式。因此,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必須也應該圍繞著人的生命,以提升生命價值,讓生命得以舒展,讓生命活力得以煥發為目標。”[1]
2.2 品德重于學業
我一直認為,一個孩子的品德遠遠重要于他的學業,我們可以只把學生培養成一名技術工人,但不能把學生培養成復旦大學馬加爵、林森浩。因此,我會告訴學生,一個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一樣可以器宇軒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間。借用一句話告訴學生,“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2.3 家的關愛
這些孩子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中,金錢似乎成了他們與父母唯一的維系,父母遠在他鄉,辛苦奔波,只想著不讓孩子受苦,因此,錢總是多給;孩子獨自一人,寂寞地在校園里游逛,不知父母的血汗,只知道花錢。記得一個專門跟蹤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學家說過,長期獨自一人留守的孩子,長大以后,伴隨他的個性特征或者是崇尚暴力或者是自卑膽怯無法與人正常溝通。而這些孩子在現階段的表現就是在最能學習的時候選擇戀愛,在最能吃苦的時候選擇安逸。因此,我組建了一個學生之家,和很多孩子一起,組成一個大家庭,與孩子們真心溝通,傾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時候孩子們也會到我的家里,他們都叫我姐姐。冬至日時一起包餃子,每個學生生日時送上祝福,我們成為微信好友,時刻讓孩子們感受到關愛。擁有愛心,就能受到學生的尊重。[2]漸漸地,我發現,上課時,會有學生真誠地對你笑;下課時會有學生偷偷地捏掉你粘在衣服上的頭發;我堅信,只要感受到愛,就會懂得愛,就會去愛,就會去傳遞愛。當我們真正去親近這些孩子時,會發現,桀驁不馴的孩子最脆弱,高傲無禮的孩子最自卑,不善溝通的孩子最熱忱。
3 為學生創設“有趣”加“有效”的課堂
學困生的在學習方面的突出表現是:不感興趣、不會學、學不會。針對這個問題,我在教學方面比較側重“有趣”和“有效”這兩點。有趣,就是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心情愉悅,如沐春風,如浴春雨,對下一節課充滿期待。有效,就是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學生學有成果——無論知識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總之有收獲。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沒有效,課堂就成了看小沈陽,搞笑而已。但如果課堂沒趣,只追求所謂的有效,一味地灌輸,這樣的課學生不愛聽也很難達到真正的有效。如何為學生創設出“有趣”加“有效”的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3.1 精彩從晨讀開始
長期從事語文和英語教學的老師普遍認為,學困生的早晨都白白浪費了。老師在就“哇哇”讀兩聲,老師一離開,就鴉雀無聲了。我想為了打破早讀無聲、沉悶的狀態,就需要有人帶頭讀書。首先挑選出一個發音較準、有膽量、責任心強的學生來擔任英語科代表,讓她做“小老師”進行領讀。在老師的參與、指導和幫助下,有這些基礎好的的學生的帶動,早讀課的讀書氣氛就慢慢形成了。待早讀正常開展起來后,“小老師”就讓學生輪流來當,尤其是學困生來擔當,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鍛煉自己和表現自我。并且及時反饋,評出“早讀之星”。
3.2 用激情感染學生
學困生的特點是對知識本身沒有濃厚的興趣,性格內向,不善表達。作為老師,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他們,每天,我都飽含激情的走入課堂。
有一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師”。這句話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教師的魅力在于激情,高效的課堂需要激情。激情是一種激昂的情緒,沒有激情的課堂就顯得平平淡淡,沒有激情的課堂是無從談高效的。有了激情的教學,教學活動就能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師也自然具有了親和力,而深受學生喜愛與追隨,知識與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已嵌入孩子的思維與腦海中。
3.3 鼓勵學生問問題
自習課上,我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問問題。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來說,高分是可以“問”出來的。首先,在提出問題時,自己必須先思考這個問題,然后再帶著問題聽老師的啟發或講解,印象就特別深刻。當一個問題解決后,又要準備一個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直是處于主動狀態的,所以主動求知的意識就特別強,效果也就特別好。問問題,才會解決問題,當問題越來越少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進步的開始了。由此看來,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一定要鼓勵他們主動向老師或同學求助。而求助的最佳方式就是主動開口問問題。要讓學生堅信:有問必有得。
3.4 教學形式多樣化
為了讓學生對英語課堂感興趣并且有所獲得,我在平時授課時盡量講些詼諧風趣的語言,讓課堂妙趣橫生;將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覺得學知識其實就是學生活,告訴學生an apple of love譯為西紅柿而不是愛情之果;bring down the house不是推倒房子而是博得全場喝彩;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比如像綜藝節目的“一站到底”和單詞接龍游戲,引導課堂討論甚至爭鳴,讓學生的思想碰撞,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把教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讓學生互相講解知識。在課堂上我還盡量鼓勵好學生、優等生去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互幫互學,消除學困生的畏懼情緒;用學生自己的語言講解,又便于學困生及時提問;學生互教互學,有利于取長補短,增進友誼……那種“將課堂成‘教案劇出演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3]的情況在我的課堂上一定不會出現。這樣做讓學生感到課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進而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
其實,學困生也是一些特別聰明的孩子,由于他們沒能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導致厭學,成績差。但是,只要給他們時間,耐心地幫助,熱情地鼓勵,細致地關懷,再加上科學的教育,就一定會使學困生的隊伍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前進!讓我們相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也讓我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漫步從頭越!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M].離江出版社,2008.
[2] 袁進霞.邁向滋潤生命的殿堂——生命化課堂教學的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 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跨世紀思考之三[J].基礎教育課程,2009(Z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