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要】 二十一世紀,在信息化時代的契機下,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推廣應用,以及各行各業調整轉型發展的需要,中國的信息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未來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針對各行各業的應用需求,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更好地發揮效能。特別是在“十二五”計劃以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的步伐開始加快,行業信息化成為時代的新引擎,行業信息化建設在探索發展中,不斷取得較好的成效。企業對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要求明顯提高,企業熱情不斷高漲。
【關鍵詞】 新形勢 信息化 企業 加強
引言:當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現代化程度、綜合國力和經濟成長能力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加速信息化建設步伐,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而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這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我國已具備加速信息化建設的條件。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分析新形勢下如何加強我國的信息化建設。
一、變革現行,信息化促進落實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在新的形勢下,進行變革是必要的,促進信息化的實施。在我國信息化的過程中,加以有效的管理。管理業務推動信息化,信息化驅動管理的發展。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要做好信息的整理和管理,并做到信息資源共享。
信息收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合理的文檔分類,按照類別日期來進行整理。有些信息要在單位內部各部門之間達到資源共享,避免各部門之間相關信息重復收集而影響工作效率的提高。以信息化建設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和新的增長點。
信息化的發展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我們的生活和企業文化都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在管理的背景下,及時使公眾獲得信息,并逐步促進相關部門的協作。
二、大力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做到資源共享
在中國傳統思想里。資源一直是一種實際存在的物質,但是在如今信息化時代,如何把信息轉變成有價值的實物,是促進產業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托。大力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大力組織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信息資源,帶來信息的共享性、社會化、商品化,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努力實施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信息化提供了用武之地。
13億人口、較低的產品普及率,加上強勁的經濟成長力,使我國的信息技術和產品擁有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極大地調動了全體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使我們能夠更經濟、高效地實現經濟發展目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速推廣信息技術應用,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將大大加快工業化實現進程。信息技術的跳躍性特征為發展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國可以直接使用先進信息技術以加快工業化進程,也有可能在某些核心技術領域實現重點突破。
三、信息農業化
信息化相伴隨的就是民族產業和人民生活的問題。我們必須明確和確認我國走的是什么道路。我們必須以推動我國的產業化與信息化建設想融合,以促進我國的整體實力為基點。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改進政府的管理,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使中國不僅僅是制造業大國更是信息化大國、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給政府的工作和農業提供更好的信息援助。早我國國際競爭優勢和傳統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在三農問題亟待解決的背景下,積極發展面向農民的、農村的服務化體系的建立,方便企業的管理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更好的服務人民和政府,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我國在信息化建設跨越性發展的時期,推動國家現代化進程,加強指導,把信息化落實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邊,真正走向信息化時代。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任務完成之后開始信息化建設的,與他們不同的是,我國的信息化建設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展開的,這就使我們面臨著更加艱巨復雜的任務,必須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但我們也應看到,在雙重發展任務這一矛盾中,存在著相互促進發展的機遇,如果我們把握得好,就會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縮短經濟發展時間,以實現趕超。
四、結語
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緊緊抓住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更抓住了互聯網這一發展契機,積極擁抱互聯網,網絡不僅在過去改變了中國社會、經濟和政治,而且將繼續成為中國發展的機遇。中國網民規模還在壯大,網絡經濟的各種指數還會增長,互聯網環境下的中國社會前程一片光明。
參 考 文 獻
[1] 許捷. 我國企業信息化存在的誤區及對策[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4)
[2] 王淼. 我國企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遼寧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 2006(06)